精英家教網 > 高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4.回答下列有關微生物的問題.
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芻動物的胃,可用來發(fā)酵處理秸稈,提高秸稈的利用價值.為了增強發(fā)酵效果,研究人員從牛胃中篩選纖維素酶高產菌株,并對其降解纖維素能力進行了研究.

(1)在樣品稀釋和涂布平板步驟中,下列選項不需要的是C、E(多選).
A.酒精燈   B.培養(yǎng)皿   C.顯微鏡   D.無菌水   E.接種環(huán)
(2)在涂布平板時,滴加到培養(yǎng)基表面的菌懸液量不宜過多的原因是培養(yǎng)基表面的菌懸液會出現積液,導致菌體堆積,影響分離效果.
剛果紅(CR溶液)可以與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不與纖維素降解產物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fā)生這種反應.表是兩種培養(yǎng)基的配方,“+”表示有,“-”表示無.
酵母膏無機鹽淀粉纖維素粉瓊脂CR溶液
培養(yǎng)基甲++++-++
培養(yǎng)基乙+++-+++
(3)據表判斷,培養(yǎng)基甲能否用于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回答并說明理由不能,沒有瓊脂,液體培養(yǎng)基無法分離和鑒別菌種;培養(yǎng)基乙能否用于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回答并說明理由不能,沒有纖維素粉作為(唯一)碳源.
(4)研究人員在剛果紅培養(yǎng)基平板上,篩到了幾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如圖1). 圖中降解圈大小與纖維素酶的量和活性有關.圖中降解纖維素能力最強的菌株是菌2.
(5)研究人員用篩選到的纖維素酶高產菌株A和B,在不同溫度和pH條件下進行發(fā)酵測得發(fā)酵液中酶活性(U•g-1protein)的結果如圖2,推測菌株B更適合用于人工瘤胃發(fā)酵,理由是發(fā)酵過程中會產熱和產酸,B菌在較高溫度和酸性環(huán)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分析 微生物培養(yǎng)的關鍵是無菌操作.微生物培養(yǎng)過程中除考慮營養(yǎng)條件外,還要考慮pH、溫度和滲透壓等條件,需對培養(yǎng)基和培養(yǎng)皿進行消毒.可以通過稀釋涂布平板法或顯微鏡計數法進行統計計數.
剛果紅可以與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后,紅色復合物無法形成,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我們可以通過是否產生透明圈來篩選纖維素分解菌.剛果紅可以在細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時加入,也可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若在細菌菌落形成前倒平板時加入剛果紅,則所加剛果紅要進行滅菌,以防雜菌的侵入,影響纖維素分解菌菌落的形成;若在菌落形成后加入剛果紅,則不需要滅菌.

解答 解:(1)在樣品稀釋和涂布平板步驟中,需要使用酒精燈對涂布器進行滅菌,倒平板需要使用培養(yǎng)皿,稀釋菌液需要使用無菌水,涂布平板時需要使用涂布器,不需要使用接種環(huán),也不需要使用顯微鏡.故選:CE.
(2)在涂布平板時,由于培養(yǎng)基表面的菌懸液會出現積液,導致菌體堆積,影響分離效果,所以滴加到培養(yǎng)基表面的菌懸液量不宜過多.
(3)據表分析,培養(yǎng)基甲沒有瓊脂,液體培養(yǎng)基無法分離和鑒別菌種,不能用來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培養(yǎng)基乙捕食以纖維素為唯一碳源的選擇培養(yǎng)基,不能用來進行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
(4)在剛果紅培養(yǎng)基平板上,篩到了幾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降解圈大小與纖維素酶的多少和活性有關.纖維素酶的量越多,活性越強,分解的纖維素越多,透明降解圈越大,所以圖中降解纖維素能力最強的菌株是菌2.
(5)據圖2分析,發(fā)酵過程中會產熱和產酸,B菌在較高溫度和酸性環(huán)境下酶的活性更高,所以菌株B更適合用于人工瘤胃發(fā)酵.
故答案為:
(1)C、E  
(2)培養(yǎng)基表面的菌懸液會出現積液,導致菌體堆積,影響分離效果   
(3)不能,沒有瓊脂,液體培養(yǎng)基無法分離和鑒別菌種    不能,沒有纖維素粉作為(唯一)碳源   
(4)量和活性    菌2   
(5)B    發(fā)酵過程中會產熱和產酸,B菌在較高溫度和酸性環(huán)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點評 本題考查微生物分離與培養(yǎng)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關于細胞內結構和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核糖體的形成都與核仁密切相關
B.$\frac{種子萌發(fā)時細胞內結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時高
C.適宜條件下光合作用過程中$\frac{{C}_{5}}{{C}_{3}}$的比值,停止供應CO2后比停止前高
D.細胞膜、葉綠體的內膜與外膜、內質網膜與小腸黏膜都屬于生物膜系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某同學用紫色洋蔥進行一系列實驗,下圖1為洋蔥縱切面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l)進行“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實驗時,應取圖1中的Ⅰ部分作實驗材料;進行“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時,最好選用Ⅳ部分作實驗材料.
(2)該同學為探究Ⅲ部分是否有還原糖,他將Ⅲ部分榨汁,然后向濾液中加入斐林試劑A液1mL,振蕩后加入斐林試劑B液1mL,搖勻后,沒有出現磚紅色沉淀,因而得出Ⅲ部分沒有還原糖的結論.請指出該實驗中出現的兩個錯誤:斐林試劑A液和B液應混合后使用、加入斐林試劑后還應水浴加熱.
(3)該同學用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進行質壁分離實驗時,所看到的現象如圖2,此時b處充滿了外界溶液(或蔗糖溶液).a細胞不呈現紫色的原因是撕取洋蔥表皮時將a細胞撕破了(或a細胞本來是死細胞).
(4)要判斷異物d是在裝片上還是鏡頭上,應如何操作和判斷?先略微移動裝片,若異物d移動,則在裝片上,若異物d不移動,再轉動目鏡,若異物d移動,則在目鏡上,否則在物鏡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實驗材料的選擇,合理的是(  )
選項實驗課題實驗材料
A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不帶芽和幼葉的插條
B探究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過氧化氫酶
C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韭黃
D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紫色洋蔥鱗片葉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下面關于ATP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合成ATP所需的能量由高能磷酸鍵提供
B.細胞質和細胞核中都有ATP的分布
C.ATP可以水解為1個核苷酸和2個磷酸
D.正常細胞中ATP與ADP的比值相對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下列關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核仁與核糖體的形成密切相關,沒有核仁的細胞無法形成核糖體
B.ATP和[H]在葉綠體中隨水的分解而產生,在線粒體中隨水的生成而產生
C.光能轉變成化學能發(fā)生在葉綠體中,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發(fā)生在線粒體中
D.葉綠體、線粒體、核糖體、高爾基體、細胞核等細胞結構中能產生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回答下列有關細胞的問題
圖中的圖甲為細胞周期的模式圖,圖乙為動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圖丙是該細胞的分裂圖象.據圖回答(括號內填圖中的數字,橫線上填文字).

(1)圖甲中,Y期代表DNA合成前期(G1期);診斷因染色體數目變異導致的遺傳病時,需選擇中期的細胞,1期末消失的細胞結構有核仁、核膜.
(2)組蛋白是組成染色體的蛋白質.圖乙中,組蛋白基因在表達蛋白質過程中,能發(fā)生堿基配對的場所是[6]細胞核和[7]核糖體.
(3)圖乙中,具有選擇透過性膜的細胞結構是ABDF(多選)
A.[5]B.[6]C.[7]D.[8]E.[9]F.[10]
(4)假設控制該動物某性狀的基因型為AaBb,若圖丙中2號染色體上有A基因,4號染色體上有B基因,在正常情況下,該細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體是3、7.
(5)為了研究該細胞的分裂情況,實驗人員用32P標記的磷酸鹽浸泡該細胞,追蹤放射性的去向,得到該細胞連續(xù)分裂的時間(單位:h)的數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有CE(多選)

A.DE階段發(fā)生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
B.CD階段完成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C.BC階段結束時DNA含量增加一倍
D.“CD+DE”為一個細胞周期,等于17.3h
E.中心體和線粒體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活動旺盛
F.在CD階段細胞中會出現同源染色體分離及著絲粒分裂的現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為培育轉基因山羊生產人β-酪蛋白的流程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過程①為基因工程中的構建基因表達載體,人β-酪蛋白基因為目的基因,可從基因文庫中獲取,基因文庫包括基因組文庫和部分基因文庫.
(2)過程②指的是胚胎移植過程,一般選取桑椹胚時期或者囊胚期的胚胎進行胚胎移植,不選用原腸胚時期.
(3)過程③為加速轉基因動物的繁育,可以采用胚胎分割移植、體細胞核移植(或克隆技術) 等方法.
(4)過程④指的是目的基因的表達,包括轉錄與翻譯兩個階段,在分子水平上檢測目的基因是否在轉基因山羊體內成功表達的方法是抗原-抗體雜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生物膜所含的蛋白質叫膜蛋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膜蛋白都是糖蛋白
B.膜蛋白全部嵌入磷脂雙分子層中
C.內質網的膜蛋白可催化脂質合成
D.細胞膜的胰島素受體蛋白可運輸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