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圖是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甲、乙為兩條多肽鏈,其中甲鏈含有21個氨基酸、乙鏈由19個氨基酸組成,圖中“-S-S-”是在脫下2個H后形成的.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該蛋白質多樣性的主要原因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B.該蛋白質分子中至少含有兩個羧基
C.圖中“-”代表的化學鍵是在高爾基體中形成的
D.形成該蛋白質分子時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686

分析 1、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和一個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體中通過脫水縮合形成多肽鏈,而脫水縮合是指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連接,同時脫出一分子水的過程;氨基酸形成多肽過程中的相關計算:肽鍵數(shù)=脫去水分子數(shù)=氨基酸數(shù)一肽鏈數(shù),蛋白質的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數(shù)目×氨基酸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一脫去水分子數(shù)×18,游離氨基或羧基數(shù)=肽鏈數(shù)+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數(shù),至少含有的游離氨基或羧基數(shù)=肽鏈數(shù).
3、構成蛋白質多樣性的氨基酸的種類、數(shù)目、排列順序及肽鏈空間結構的千差萬別是構成蛋白質多樣性的直接原因.

解答 解:A、組成不同蛋白質的氨基酸數(shù)量不同,氨基酸形成肽鏈時,不同種類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所以該蛋白質多樣性的主要原因是氨基酸的排列順序,A正確;
B、由于一條肽鏈中至少有一個游離的羧基,而該蛋白質分子含兩條肽鏈,所以至少含有兩個羧基,B正確;
C、圖中氨基酸之間的“-”(肽鍵)是在核糖體上通過脫水縮合過程形成的,而“-S-S-”中間的“-”是在內質網(wǎng)上形成的,C錯誤;
D、形成該蛋白質分子時,共產生的水分子數(shù)=(21-1)+(19-1)=38個,又由于蛋白質加工過程中有兩個“-SH”脫下2個H形成-S-S-,所以相對分子質量減少了38×18+2=686,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蛋白質結構和合成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考生明確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中的相關計算是解題的關鍵.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在泡菜制作過程中,10d后壇內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逐漸下降,原因是( �。�
A.壇內微生物將亞硝酸鹽氧化成硝酸鹽
B.壇內微生物將亞硝酸鹽還原為硝酸鹽
C.壇內微生物將亞硝酸鹽分解成N2和NH3等物質
D.壇內微生物死亡,不會再產生亞硝酸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下列關于基因工程的應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獲得高產、穩(wěn)產和具有優(yōu)良品質的農作物
B.抗蟲基因作物的使用,不僅減少了農藥的用量,大大降低于生產成本,而且還減少了農藥對環(huán)境的污染,因此,抗蟲基因作物絕對無害的
C.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能夠高效率地生產出各種高質量、低成本的藥品
D.基因工程可用于環(huán)境保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全球氣候變暖與碳循環(huán)不平衡有密切關系.下面關于碳循環(huán)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碳循環(huán)伴隨著能量流動,由于生物體不能在代謝中利用散失的熱能,導致溫室效應
B.碳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循環(huán)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進行的
C.大氣中的碳都是通過生產者的光合作用進入生物群落的
D.植樹造林、退耕還林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最主要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關于遺傳信息傳遞的敘述,錯誤的是(  )
A.遺傳信息的傳遞遵循中心法則
B.DNA中的遺傳信息可通過轉錄傳遞給mRNA
C.DNA中的遺傳信息可決定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D.RNA病毒的遺傳信息的傳遞不遵循中心法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如圖為牛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請據(jù)圖回答:

(1)圖中a、b、c過程分別是指超數(shù)排卵處理、胚胎的收集(或沖卵)、胚胎移植.
(2)在胚胎移植過程中,供、受體母牛選擇好后,要用激素進行同期發(fā)情處理,這樣處理的原因是使供、受體母牛處于相同的生理狀態(tài),以保證移植的胚胎能夠繼續(xù)正常發(fā)育.
(3)為了提高牛胚胎的利用率,常采取的方法是胚胎分割;處理的時期是囊胚期和桑葚胚期.
(4)從哺乳動物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離出來的細胞,稱為ES或EK細胞.這類細胞的形態(tài)特征有體積小,細胞核大,核仁明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關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的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I.(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分別利用了酵母菌和醋酸桿菌兩種微生物的發(fā)酵原理.后者在結構上的主要特點是無成形的細胞核.
(2)影響上述微生物發(fā)酵的主要因素有氧氣、溫度(兩項即可).
(3)在制葡萄酒的過程中,在不同時間內對發(fā)酵液樣品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發(fā)酵液的pH一直下降,原因是酵母菌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使發(fā)酵液pH值下降.
II.在培養(yǎng)菌種時,為了檢測菌種,以無菌操作技術進行以下實驗操作:
①將1g樣品溶于無菌水,定容為10ml.
②對上述菌液進行4次梯度稀釋:取1ml前一種稀釋菌液+9ml無菌水,搖勻.
③吸取0.1ml最后一次稀釋所得菌液涂布于細菌培養(yǎng)基平板上.
④將平板放在37°C恒溫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24h后,計數(shù)平板上菌落數(shù)目.假如計數(shù)得平板菌落數(shù)為5.
(1)題中所采用的計數(shù)法是稀釋涂布平板法,樣品含活菌數(shù)約為5×106個/g.樣品的實際含菌數(shù)比這個數(shù)據(jù)多(填多、少),原因是某些菌落可能由多個(兩個以上)的酵母菌繁殖而來.
(2)為了使所得菌體數(shù)目更加準確,應該多涂布幾個平板,再計算平板菌落數(shù)的平均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有關生態(tài)工程原理及實例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人工濕地”生態(tài)工程模擬自然濕地的自凈功能
B.我國建立生態(tài)農業(yè)工程,應把獲得經濟效益放在首位
C.礦山廢棄地生態(tài)恢復工程得關鍵是植被恢復并接種微生物
D.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應注意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性的關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河源市高一上11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綜合題

(2015秋•深圳期中)香蕉果實成熟過程中,果實中的貯藏物不斷代謝轉化,香蕉逐漸變甜.圖A中Ⅰ、Ⅱ兩條曲線分別表示香蕉果實成熟過程中兩種物質含量的變化趨勢.請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別加等量的蒸餾水制成提取液.然后在a、b試管中各加入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試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圖B.

(1)在a、c試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試管呈藍色,與a管相比c管的顏色更 ,兩管中被檢測的物質是 ,圖A中表示這種物質含量變化趨勢的曲線是

(2)在b、d試管中各加入等量斐林試劑,60℃左右溫度水溶加熱后,b試管呈磚紅色,與b管相比d管的顏色更 ,兩管中被檢測的物質是 ,圖A中表示這種物質含量變化趨勢的曲線是

(3)如果要檢測a試管提取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所用的試劑是 ,如果要檢測a試管提取液中是否含有脂肪,所用的試劑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