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細胞中與合成、分泌胰島素有關的一組細胞器是
A.線粒體、中心體、高爾基體、內質網 | B.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線粒體 |
C.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葉綠體 | D.內質網、核糖體、中心體、高爾基體 |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1屆湖南瀏陽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生物卷 題型:綜合題
Ⅰ.水在細胞中有兩種形式,試圍繞細胞中這兩種形式的水回答下列問題:
(1)剛收獲的鮮小麥水含量充足,隨后在陽光下曬干,重量減輕,這個過程損失的水主要是___________,這樣的種子在適宜的條件下,仍能萌發(fā)。若把曬干的種子,放在潔凈的試管中加熱,試管壁上還會出現(xiàn)水珠,這些水主要來源于細胞中的_________,這樣的種子將不能萌發(fā)。代謝旺盛的細胞內__________水的相對含量高。
(2)種子入庫前必須對其干燥處理,降低種子中的含水量。試分析其中的生物學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下圖是人體某組織細胞示意圖,請據(jù)圖回答:
(1)若該圖表示胰島B細胞,則它分泌的信號分子1是____________。該分子從開始合成到分泌出細胞,必須經過的結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填標號)。
(2)外來的信號分子2作用于該細胞時,首先與細胞膜上的________結合,引起該細胞原有的生理活動發(fā)生改變,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哪一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物膜行使功能時起主要作用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2011學年湖南省安化縣第十二中學高三第二次月考生物試題 題型:綜合題
請根據(jù)給出的材料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Ⅰ、據(jù)美聯(lián)社2008年1月17日《干細胞》雜志報道,美國加州的科學家使用了進行試管受精的年輕女性捐獻的卵子,以及2名志愿者的皮膚成纖維細胞,成功克隆出了5個人體胚胎,進而可以開發(fā)出有研究價值的干細胞。請回答:
⑴上述過程中主要應用到的動物細胞工程有 。
⑵在使用合成培養(yǎng)基進行胚胎干細胞培養(yǎng)時,通常需要加入 等天然成分。在細胞培養(yǎng)時,要保證被培養(yǎng)的細胞處于一定的氣體環(huán)境,所需要的氣體主要有 ,其作用分別是 。如果將此細胞用于檢測有毒物質是否引起了細胞基因突變,可用 技術。
⑶科學家欲進行胚胎分割移植,則應該選擇發(fā)育良好、形態(tài)正常的桑椹胚或 ,將其移入盛有操作液的培養(yǎng)皿中,然后用分割針進行分割。
⑷胚胎移植是否成功,與供體和受體的生理狀況有關。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受體對移入子宮的外來胚胎基本上不發(fā)生 反應,這為胚胎在受體內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⑸我國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對治療性克隆的研究,而美國國會反對治療性克隆。請你談談反對克隆人的理由:
。(至少兩點)。
Ⅱ、下圖所示為人類“治療性克隆”的大概過程,請據(jù)圖作答。
⑹在體外培養(yǎng)條件下,為保持胚胎干細胞的未分化狀態(tài),通常在培養(yǎng)皿中鋪上一層
細胞。
⑺“治療性克隆”的結果說明高度分化的體細胞的核仍然具有___________。相同的胚胎干細胞,“克隆”的結果各種各樣,如有的是胰島細胞,有的是血細胞,有的是心肌細胞,究其本質原因是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的結果。
⑻若將上述技術用于白血病人的骨髓移植,且圖 中患者是A型血(IAi),提供卵細胞的女性是AB型血(IAIB)的,則骨髓移植成功后患者的血型是_________型。
⑼科學家為何要將患者的體細胞的核植入去核的卵細胞,而不直接用體細胞進行細胞培養(yǎng)?____________________ 。
⑽按上述方法克隆器官在器官移植方面的主要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4屆遼寧省五校協(xié)作體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試卷 題型:綜合題
(每空1分,共16分)
Ⅰ、圖1是兩種高等生物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圖2、圖3、圖4是圖1中部分結構的放大,據(jù)圖回答。
(1)圖中的結構1—15中不應該出現(xiàn)的是[ ]和[ ];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是[ ];結構15與[ ]的形成有關。
(2)圖2、3、4所示在結構上的主要共同點是 。圖2、圖3所示結構的名稱分別是 。在一個細胞中,若圖2產生的氣體從產生部位擴散到相鄰圖3中被利用,至少需要穿過的磷脂分子層有 層。
(3)已知進行有性生殖的某生物同時具有圖2、圖3、圖4所示三種結構,這三種結構中的DNA能從父親傳遞給子代的是 。
Ⅱ、如右下圖表示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去向和定位,其中①~⑦表示細胞結構,甲~丁表示結構中的物質。請據(jù)圖回答:
(1)此細胞對丁物質有_________的功能(2分)。
(2)結構⑥⑦中,能增大膜面積的結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
(3)結構①中進行的過程是________,甲表示的物質是________。
(4)能進行DNA復制結構有________(填序號)。
(5)若該圖表示胰島B細胞,則甲、乙、丙、丁四 物質中最可能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3屆浙江省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生物(理)試卷 題型:綜合題
(6分)在生物細胞里,存在有以下化學反應:
試分析:
(1) 如果這兩種反應存在于人的一個胰島B細胞中,那么這兩個反應一定存在于這個細胞內的同一具體微觀空間或結構上的嗎?答: 。胰島B細胞用氨基酸合成多肽的過程與上述的反應向 (左、右)進行直接相關。
(2) 上述兩個反應的酶1與酶2是否為同一種酶?答: 。根據(jù)你的答案,以下問題請擇一答之:如果你認為是不同的酶,請回答,酶1和酶2哪一種在細胞中分布更廣? 。如果你認為是同一種酶,請回答,這酶是否需要內質網的運輸? 。
(3) 如果這一轉化存在于植物的葉肉細胞中,在深夜該葉肉細胞發(fā)生的上述反應有向左方向進行的,其能量來自于 。
(4) 在正常的生物體內,一個細胞消耗的ATP一定來自于這個細胞自身產生的嗎?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0-2011學年江西省高三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部分 題型:綜合題
Ⅰ、圖一是利用現(xiàn)代生物工程技術治療遺傳性糖尿。ɑ蛉毕輰е乱葝uB細胞不能正常合成胰島素)的過程設計圖解。
圖二表示將人的成纖維細胞與小鼠細胞進行融合,獲得部分雜種細胞的過程(注:雜種細胞中人類的染色體會隨機丟失,各種雜種細胞保留人類染色體的各類和數(shù)量是不同的)。表1表示雜種細胞中基因的存在與人體染色體的關系。請據(jù)圖回答:
表1 雜種細胞中基因的存在與人體染色體間的關系
雜種細胞系 |
||||||
|
|
A |
B |
C |
D |
E |
人體基因 |
1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人體染色體 |
1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無。
(1)圖一①、②所示的結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一③所示的生物工程技術是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處于____________時期的卵母細胞作為受核細胞,圖④所示技術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除了圖③、④所示的技術外,整個圖示過程還應用了哪些胚胎工程技術?________________(寫出兩種)。
(3)圖一過程③通常用去核卵母細胞作受體細胞的原因除了它體積大、易操作、營養(yǎng)物質豐富外,還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圖一過程④通常用②做受體細胞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程④的完成需要用到的基因操作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內切酶、DNA連接酶和________。
(5)圖二中常用的與誘導植物原生質體融合不同的促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若只考慮人的成纖維細胞與鼠細胞兩兩融合形成的雜種細胞,假如每種雜種細胞只保留了人的1條染色體,從染色體組成的角度考慮,雜種細胞可能有________種。
(6)據(jù)表1推測,位于第1染色體上的是基因_______,可進一步證明薩頓的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
Ⅱ、在進行林業(yè)工程建設時,一方面要號召農民種樹,保護環(huán)境。另一方面要考慮貧困地區(qū)農民的生活問題,如糧食、燒柴以及收入等問題。其體現(xiàn)的生態(tài)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