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離體神經(jīng)纖維某一部位受到適當刺激時,受刺激部位細胞膜兩側會出現(xiàn)暫時性的電位變化,產生神經(jīng)沖動。圖1表示該部位神經(jīng)細胞的細胞膜結構示意圖。圖2表示該部位受刺激前后,膜兩側電位差的變化。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c→d過程中,大量鉀離子從細胞膜②側到①側移動
B.靜息電位的形成可能與膜上的Ⅱ有關
C.b→c過程中,大量鈉離子從細胞膜①側到②側
D.b點時,細胞膜①側電位比②側高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原來置于黑暗環(huán)境中的綠色植物曝光后,根據(jù)其吸收CO2的量繪制成的曲線。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曲線AB段表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B. B點表示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 BC段表示隨光照強度增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增大
D. C點是光飽和點,此時綠色植物不進行呼吸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甲為某反射弧示意圖;圖乙表示興奮在丁、戊兩個神經(jīng)元之間傳遞的過程,H表示物質;圖丙表示圖甲中②點在受到適宜刺激后動作電位的產生和恢復過程。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甲中,電流刺激E,可觀察到A發(fā)生運動反應:若在①處用電流刺激神經(jīng)纖維,A有反應而E無反應。由此表明E為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結構。
(2)圖乙中,若F、G之間距離等于G、I之間距離,刺激G處,電流表①與電流表③相比,電流表______(填“①/③”)的反應滯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刺激I處,電流表②偏轉的次數(shù)為__________次。
(3)圖乙中H為_____________,會通過______________信號的轉化引起戊神經(jīng)元興奮。
(4)據(jù)圖丙分析,以下敘述錯誤的是___________(多選)。
A.b時刻Na+通道大量開放,膜外Na+大量涌入膜內
B.a—c段形成有關離子的跨膜運輸不需要消耗ATP。
C.若神經(jīng)細胞生活的內環(huán)境中Na+數(shù)量減少,c點將上升,靜息電位不變
D.c時刻膜兩側的電位為外正內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關于“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的闡述,下列哪項是錯誤的( )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B.基因庫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不變
C.生物進化實質上是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的過程
D.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某mRNA有100個堿基,其中A+G占40%,則轉錄成mRNA的一段DNA分子應有嘧啶數(shù)為
A.40個 B.120個 C.100個 D.60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生物體內基因與酶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
A.絕大多數(shù)酶是基因轉錄的重要產物
B.酶和基因都是細胞內染色體的組成成分
C.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有些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實現(xiàn)的
D.有某種酶的基因,細胞中就含有相應的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表示動物、植物細胞二合一顯微結構模式圖.
(1)若某細胞含有A、B兩圖中各種細胞器,則為細胞.
(2)提供細胞能量的“動力工廠”為[] .
(3)結構5為 .
(4)細胞內表面積最大的膜結構是[] .
(5)如果B圖為大蒜根細胞,則應該沒有[] .
(6)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的結構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行為不符合綠色消費的是()
A.習慣于把還可以書寫的只收集起來,以便重新利用。
B.在洗衣服時,基本上使用肥皂或無磷洗衣粉。
C.較多使用普通電池,較少使用可充電電池。
D.即使某些野生動物現(xiàn)在能夠人工飼養(yǎng)了,自己也不吃這些野生動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某病的發(fā)病原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病屬于人體免疫疾病中的自身免疫病
B.激素A能夠促進垂體細胞代謝,使激素B合成增加
C.圖中所示抗體和激素B對甲狀腺的作用效應可能相同
D.使用免疫抑制劑能夠有效緩解該病患者的病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