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廣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屬于外源性維生素,人體不能自身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其化學式為C6H8O6,相對分子量為176.1,由于分子中的烯二醇基具有還原性,能被I2定量地氧化成二酮基,半反應為:

C6H8O6 = C6H6O6 + 2H+ + 2e    j y = 0.18 V

因此,可以采用碘量法測定維生素C藥片中抗壞血酸的含量。具體實驗步驟及結果如下:

(1)準確移取0.01667 mol/L的K2Cr2O7標準溶液10.00 mL于碘量瓶中,加3 mol/L H2SO4溶液10 mL,10% KI溶液10 mL,塞上瓶塞,暗處放置反應5 min,加入100 mL水稀釋,用Na2S2O3標準溶液滴定至淡黃色時,加入2 mL淀粉溶液,繼續(xù)滴定至溶液由藍色變?yōu)榱辆G色。平行三次實驗,消耗Na2S2O3標準溶液平均體積為19.76 mL。

(2)準確移取上述Na2S2O3標準溶液10.00 mL于錐瓶中,加水50 mL,淀粉溶液2 mL,用I2標準溶液滴定至藍色且30 s不褪。平行三次實驗,消耗I2標準溶液平均體積為10.15 mL。

(3)準確稱取0.2205 g的維生素C粉末(維生素C藥片研細所得)于錐瓶中,加新煮沸過并冷卻的蒸餾水100 mL,2 mol/L HAc溶液10 mL,淀粉溶液2 mL,立即用I2標準溶液滴定至藍色且30 s不褪,消耗12.50 mL。

(4)重復操作步驟(3),稱取維生素C粉末0.2176 g,消耗I2標準溶液為12.36 mL;稱取維生素C粉末0.2332 g,消耗I2標準溶液為13.21 mL。

根據(jù)以上實驗結果計算出該維生素C藥片中所含抗壞血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

計算過程:先計算出Na2S2O3標準溶液的濃度;然后用Na2S2O3標準溶液標定I2標準溶液的濃度;再根據(jù)I2標準溶液的濃度計算抗壞血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

計算結果:Na2S2O3標準溶液的濃度為0.05062 mol/L;    (4分)

I2標準溶液的濃度為0.02494 mol/L;          (3分)

抗壞血酸的質(zhì)量分數(shù)平均值為0.2491;        (3分)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維生素C 又稱“抗壞血酸”,在人體內(nèi)有重要的功能.例如,能幫助人體將食物中攝取的不易吸收的Fe3+轉(zhuǎn)變?yōu)橐孜盏?BR>Fe2+,這說明維生素C 具有
還原性
還原性
性.(填氧化性或還原性)
(2)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黑火藥是由硫磺粉、硝酸鉀和木炭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爆炸時的反應為:S+2K NO3+3C
=K2S+N2↑+3CO2↑.該反應的氧化劑是
S、KNO3
S、KNO3
,當16g 硫參加反應時,轉(zhuǎn)移的電子總數(shù)為
6NA
6NA

(3)飲用水中的NO3-對人類健康會產(chǎn)生危害,為了降低飲用水中NO3-的濃度,某飲用水研究人員提出,在堿性條件下用鋁粉將NO3-還原為N2,其化學方程式為:10Al+6NaNO3+4NaOH=10NaAlO2+3N2↑+2H2O.上述反應中,若有10個鋁原子參與反應,則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為
30
30
個,用“雙線橋法”標明反應中電子轉(zhuǎn)移的方向和數(shù)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C6H8O6,結構如圖所示.人體缺乏維生素C易得壞血癥,所以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關于維生素C的敘述錯誤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在人體內(nèi)有重要的功能.例如,能幫助人體將食物中不易吸收的Fe3+轉(zhuǎn)變?yōu)橐孜盏腇e2+,這說明維生素C具有
 
(填“氧化性“或“還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精英家教網(wǎng)維生素C的化學式為C6H8O6,結構如圖所示.人體缺乏維生素C易得壞血癥,所以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關于維生素C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維生素C能使溴水褪色B、維生素C可由人體自身合成C、維生素C屬脂溶性維生素D、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