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化學 > 題目詳情
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1 mol 氧氣中含有12.04×1023個氧原子,在標準狀況下占有體積22.4 L
B、1 mol臭氧和1.5 mol氧氣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數
C、等體積、濃度均為1 mol/L的硫酸和鹽酸,電離出的氫離子數之比為2:1
D、氧原子數之比為1:6的干冰和葡萄糖(C6H12O6),其碳原子數之比也為1:3
考點:物質的量的相關計算,氣體摩爾體積,物質分子中的原子個數計算
專題:計算題
分析:A.根據n=
V
Vm
=
N
NA
計算;
B.1 mol O3和1.5 mol O2分別含有3molO原子;
C.等體積、濃度均為1 mol/L的硫酸和鹽酸,物質的量相等,二者分別為二元酸和一元酸;
D.氧原子數之比為1:6的干冰(CO2)和葡萄糖(C6H12O6),物質的量之比為1:2,結合分子構成計算.
解答: 解:A.N(O)=2mol×6.02×1023/mol=12.04×1023,V(O2)=1mol×22.4L/mol=22.4L,故A正確;
B.1 mol O3和1.5 mol O2分別含有3molO原子,原子數目相同,故B正確;
C.等體積、濃度均為1 mol/L的硫酸和鹽酸,物質的量相等,二者分別為二元酸和一元酸,且都為強酸,電離出的氫離子數之比為2:1,故C正確;
D.氧原子數之比為1:6的干冰(CO2)和葡萄糖(C6H12O6),物質的量之比為1:2,則C原子數的比值為0.5×2:6=1:6,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物質的量的計算,為高頻考點,側重于學生的計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質的量的相關計算公式以及物質的構成,難度不大.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如圖裝置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若斷開K1關閉K2,X、Y均為石墨,Z是NaCl溶液,則X 附近能得到氫氧化鈉
B、若斷開K1關閉K2,X是純銅,Y是粗銅,Z是CuSO4溶液,則該裝置可用于銅的精煉
C、若斷開K2關閉K1,X是Cu,Y是Fe,Z是含有空氣的海水,則該裝置可用于保護Fe
D、若斷開K2關閉K1,X是Cu,Y是Zn,Z是稀H2SO4,則溶液中SO42-移向Y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Fe分別與氯氣和稀鹽酸反應所得氯化物相同
B、鐵粉中混有鋁粉既可用過量的NaOH溶液,也可以用過量FeCl3充分反應過濾除去
C、Li、Na、K的原子半徑和密度隨原子序數的增加而增大
D、最外層電子數為2的元素不一定位于周期表中第二縱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裝置中能構成原電池并產生電流的是( 。
A、
   稀硫酸
B、
   稀硫酸
C、
   酒精
D、
  Zn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行為中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進入煤礦井時,用火把照明
B、乘坐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時,嚴禁攜帶酒精、鞭炮等物品
C、用點燃的火柴在液化氣鋼瓶口檢驗是否漏氣
D、實驗時,將水倒入濃硫酸配制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向盛有硫酸銅水溶液的試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難溶物,繼續(xù)添加氨水,難溶物溶解得到深藍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對此現象說法正確的是( 。
A、反應后溶液中不存在任何沉淀,所以反應前后Cu2+的濃度不變
B、沉淀溶解后,將生成深藍色的配合離子[Cu(H2O)4]2+
C、該實驗能證明[Cu(NH34]2+比氫氧化銅穩(wěn)定
D、在[Cu(NH34]2+離子中,Cu2+給出孤對電子,NH3提供空軌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符合如圖陰影部分的物質是(  )
A、KNO3
B、KHSO4
C、K2S
D、K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有幾( 。l
①太陽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
②滴定終點時,若不慎滴入過量標準溶液,可用裝有待測液的滴定管再滴入一定量進行調整.
③在Mg(OH)2沉淀中加入足量的飽和NH4Cl溶液,Mg(OH)2沉淀會逐漸消失.
④電解質溶液的導電過程是化學變化.
⑤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利用了原電池的原理.
A、2B、3C、4D、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臨湘一中去年新裝修了一間計算機教室,學生上完課后感到頭暈.高二某興趣小組通過檢測發(fā)現教室中有大量的甲醛氣體,他們建議學校買些竹炭放到教室里.請你寫出甲醛與足量的新制氫氧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甲醛還原生成甲醇CH4O,今有CH4O和C3H8O的混合醇,在一定條件下脫水,可轉化為
 
種其他有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