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次氯酸溶液是常用的消毒劑和漂白劑。某學習小組根據(jù)需要欲制備濃度不小于0.8mol/L的次氯酸溶液。
資料1:常溫常壓下,Cl2O為棕黃色氣體,沸點為3.8℃,42 ℃以上會分解生成Cl2和O2,Cl2O易溶于水并與水立即反應生成 HClO。
資料2:將氯氣和空氣(不參與反應)按體積比1∶3混合通入潮濕的碳酸鈉中發(fā)生反應2Cl2+2Na2CO3+H2O=Cl2O+2NaCl+2NaHCO3,用水吸收Cl2O(不含Cl2)制得次氯酸溶液。
(裝置及實驗)用以下裝置制備次氯酸溶液。
回答下列問題:
(1)各裝置的連接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E。
(2)裝置A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中控制氯氣與空氣體積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應過程中,裝置B需放在冷水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裝置E采用棕色圓底燒瓶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若裝置B中生成的Cl2O氣體有20%滯留在E前各裝置中,其余均溶于裝置E的水中,裝置E所得500mL次氯酸溶液濃度為0.8mol/L,則至少需要含水8%的碳酸鈉的質量為_________g。
(7)已知次氯酸可被H2O2、FeCl2等物質還原成Cl-。測定E中次氯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的實驗方案為:用________________準確量取20.00 mL次氯酸溶液,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再加入足量的________溶液,過濾,洗滌,真空干燥,稱量沉淀的質量。(可選用的試劑:H2O2溶液、FeCl2溶液、AgNO3溶液。)
【答案】A D B C MnO2 + 4H++2Cl- Mn2++ Cl2 ↑+ 2H2O 通過觀察B中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調節(jié)流速 防止反應放熱后溫度過高導致 Cl2O 分解 HClO見光易分解 57.6 酸式滴定管 H2O2 AgNO3
【解析】
A裝置用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制備氯氣,由D裝置飽和食鹽水吸收氯氣中的氯化氫氣體,與空氣形成1:3的混合氣體通入B裝置,發(fā)生反應2Cl2+2Na2CO3+H2O=Cl2O+2NaCl+2NaHCO3,防止反應放熱后溫度過高導致Cl2O分解,裝置B需放在冷水中,在攪拌棒的作用下與含水8%的碳酸鈉充分反應制備Cl2O,通入C裝置吸收除去Cl2O中的Cl2,并在E裝置中用水吸收Cl2O制備次氯酸溶液,據(jù)此分析作答。
(1)A裝置制備氯氣,D裝置吸收吸收氯氣中的氯化氫氣體,與空氣形成1:3的混合氣體通入B裝置,與含水8%的碳酸鈉充分反應制備Cl2O,C裝置吸收除去Cl2O中的Cl2,E裝置中用水吸收Cl2O制備次氯酸溶液,所以各裝置的連接順序為A→D→B→C→E;
(2)二氧化錳與濃鹽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氣,反應方程式為:MnO2+4HCl(濃)MnCl2+Cl2↑+2H2O,對應離子方程式為:MnO2+4H++2Cl-Mn2++Cl2↑+2H2O;
(3)將氯氣和空氣(不參與反應)以體積比約1:3混合通入含水8%的碳酸鈉中制備Cl2O,可通過觀察A中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調節(jié)流速,從而控制氯氣與空氣體積比;
(4)由題可知:Cl2O42℃以上會分解生成Cl2和O2,故為防止反應放熱后溫度過高導致Cl2O分解,裝置B需放在冷水中;
(5)裝置C中使用棕色平底燒瓶可以避光,防止反應生成的HClO見光分解;
(6)裝置E所得500mL次氯酸溶液濃度為0.8mol/L,n=cv=0.5mol×0.8mol/L=0.4mol,Cl2O+H2O2HClO,反應的二氧化氯為0.2mol,裝置B中生成的Cl2O氣體有20%滯留在E前各裝置中,制得的二氧化氯的物質的量為=0.25mol,2Cl2+2Na2CO3+H2O=Cl2O+2NaCl+2NaHCO3,需碳酸鈉的物質的量為0.5mol,質量為0.5mol×106g/mol=53g,則至少需要含水8%的碳酸鈉的質量為≈57.6g;
(7)次氯酸具有酸性和強氧化性,需要選用酸式滴定管盛放;FeCl2溶液中含有氯離子,本實驗中需要用硝酸銀溶液測定氯離子,干擾了檢驗結果,故應該選用雙氧水,具體實驗操作方法是:用酸性滴定管準確量取20.00mL次氯酸溶液,加入足量的H2O2溶液,再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過濾,洗滌沉淀,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用電子天平稱量沉淀質量。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向100mL0.lmol/LNH4Cl溶液中,逐滴滴加0.1mol/LNaOH溶液。NH4+和NH3H2O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不考慮生成NH3,已知NH3H2O的kb=1.810-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0.005
B.在M點時,n(H+)—n(OH—)=(0.005—a)mol
C.隨著NaOH溶液的滴加,不斷增大
D.當n((NaOH)) =0.01 mol 時,c ((NH3H2O) c (Na+) c (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氫氧燃料電池放電時化學能全部轉化為電能
B. 反應4Fe(s)+3O2(g)2Fe2O3(s)常溫下可自發(fā)進行,該反應為吸熱反應
C. 3 mol H2與1 mol N2混合反應生成NH3,轉移電子的數(shù)目小于6×6.02×1023
D. 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應中,溫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溫度下,在2L密閉容器中,A、B、C三種氣體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曲線如下圖所示,按要求解決下列問題。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A表示的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條件改變時,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是_________請?zhí)畲枺?/span>
A.擴大容器的容積 B.增大C的用量
C.降低體系的溫度 D.加入催化劑
(4)該反應達到化學反應限度時,B的轉化率為____________。(請保留一位小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電解質溶液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向0.1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中減小
B.將CH3COONa溶液從20℃升溫至30℃,溶液中增大
C.向氨水中加入鹽酸至中性,溶液中<1
D.向AgCl、AgBr的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AgNO3,溶液中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人體必須的元素之一,海洋植物如海帶、海藻中含有豐富的、以碘離子形式存在的碘元素。在實驗室中,從海藻里提取碘的流程和實驗裝置如下:
(1)指出上述提取碘的過程中有關實驗操作的名稱:步驟③______,步驟⑤______。
(2)寫出步驟④對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取碘的過程中,可供選擇的有機試劑是_______________。
A.酒精 B.醋酸 C.四氯化碳 D.苯
(4)為了使海藻灰中的碘離子轉化為碘的有機溶液,即完成步驟③至⑤,實驗室里有燒杯、玻璃棒、集氣瓶、酒精燈、導管、圓底燒瓶、石棉網(wǎng)以及必要的夾持儀器和物品,尚缺少的玻璃儀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含碘的有機溶劑中提取碘和回收有機溶劑,還需要經(jīng)過蒸餾。指出下圖實驗裝置中存在的錯誤之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鐵與Fe(NO3)3溶液反應:Fe+2Fe3+=3Fe2+
B.鋁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A1+2OH-=+H2↑
C.Cu(OH)2與稀硝酸反應:Cu(OH)2+2H+=Cu2++2H2O
D.醋酸與Na2CO3溶液反應:2H++=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zhàn)役中,化學藥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84消毒液、過氧乙酸溶液均可作為環(huán)境消毒劑
B.醫(yī)用消毒酒精中乙醇的體積分數(shù)為75%
C.用來合成抑制新冠病毒(COVID-19)的潛在藥物磷酸氯喹的中間體(喹啉)屬于芳香烴
D.生產(chǎn)醫(yī)用防護口罩的原料聚丙烯纖維屬于有機高分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表示化學過程的化學用語書寫正確的是
A.用中和熱表示氫氧化鈉和醋酸的稀溶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H+(aq)+OH-(aq)=H2O(l) △H=57.3kJ·mol-1
B.AlCl3溶液與NaAlO2溶液混合:A13++A1O2-+3H2O2Al(OH)3↓
C.HCO3-的電離:HCO3-+H2OCO32-+H3O+
D.Na2SO3的水解:SO32-+2H2OH2SO3+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