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實驗現(xiàn)象的推論,你認為合理的是( )
選項 | 實驗現(xiàn)象 | 推論 |
A | 乙烯氣體可以使溴水褪色 | 乙烯發(fā)生取代反應(yīng) |
B | 濃硫酸電導(dǎo)率比較低 | 硫酸濃度大時是弱電解質(zhì) |
C | 氨氣用于噴泉實驗 | 氨氣極易溶于水 |
D | 硝酸溶液使pH試紙先變紅后變白 | 硝酸酸性太強不能用pH試紙檢測 |
C
解析試題分析:A. 乙烯氣體可以使溴水褪色是因為發(fā)生了加成反應(yīng)。錯誤。B.濃硫酸電導(dǎo)率比較低是因為在濃硫酸中硫酸主要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其中含有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濃度較小。錯誤。C。氨氣用于噴泉實驗,是因為氨氣在水中溶解度很大,氨氣極易溶于水。1:700。當氨氣在水中溶解,使燒瓶中的氣體壓強小于外界大氣壓強,水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進入燒瓶,繼續(xù)溶解氨氣,再形成壓強差。噴泉就此形成。正確。D.硝酸溶液使pH試紙先變紅后變白,是因為硝酸有酸性,能夠電離產(chǎn)生H+使pH試紙變紅,但是由于硝酸有強氧化性,會把變紅色的pH氧化為無色物質(zhì),因而又變?yōu)闊o色。錯誤。
考點:考查物質(zhì)的性質(zhì)及相應(yīng)的實驗現(xiàn)象的知識。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勤洗手和經(jīng)常對環(huán)境進行消毒是預(yù)防傳染病的有效途徑。2012年4月,H7N9疫情爆發(fā),可以用某種消毒液進行消毒,預(yù)防傳染。已知該消毒液為無色液體,用紅色石蕊試紙檢驗,發(fā)現(xiàn)試紙先變藍后褪色,則該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A.KMnO4 | B.H2O2 | C.NaClO | D.NH3·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空氣污染,一種方法是在含硫燃料(如煤)燃燒過程中加入生石灰,這種方法叫“鈣基固硫”,采用這種方法在燃料燃燒過程中的“固硫”反應(yīng)方程式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guān)于鹵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單質(zhì)的顏色隨核電荷數(shù)的增加逐漸加深 |
B.單質(zhì)的氧化性隨核電荷數(shù)的增加而減弱 |
C.F2通入NaCl水溶液中反應(yīng),生成NaF和Cl2 |
D.可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銀溶液來鑒別Cl—、Br— 、I—離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氨氣分子空間構(gòu)型是三角錐形,而甲烷是正四面體形,這是因為
A.兩種分子的中心原子的雜化軌道類型不同,NH3為sp2型雜化,而CH4是sp3型雜化 |
B.NH3分子中N原子形成三個雜化軌道,CH4分子中C原子形成4個雜化軌道 |
C.NH3分子中有一對未成鍵的孤對電子,它對成鍵電子的排斥作用較強 |
D.氨氣分子是極性分子而甲烷是非極性分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二氧化硫具有較強的還原性,故不能用濃硫酸干燥 |
B.含極性鍵的共價化合物一定是電解質(zhì) |
C.氯化鈉、冰醋酸、酒精分別屬于強電解質(zhì)、弱電解質(zhì)、非電解質(zhì) |
D.天然氣、酒精和液化石油氣分別屬于化石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二次能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氫氟酸能和玻璃的成分SiO2發(fā)生化學(xué)反應(yīng) |
B.根據(jù)SiO2+Na2CO3Na2SiO3+CO2↑的反應(yīng),可推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強 |
C.CO2氣體通入到Na2SiO3溶液中可以制得硅酸 |
D.原硅酸不穩(wěn)定,易失去水分子成為硅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關(guān)于氯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向氯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氯水的漂白性增強 |
B.氯水中加入NaCl固體,對溶液的pH無影響 |
C.常溫下,pH=2的氯水中:c(Cl-)+c(ClO-)+c(OH-)=0.01mol/L |
D.向氯水中滴加少量NaHCO3溶液的離子反應(yīng)方程式為:Cl2+2HCO3-=2CO2↑+Cl-+ClO-+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