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稀溶液中含有Fe(NO3)3、Cu(NO3)2、HNO3,向其中逐漸加入鐵粉,溶液中Fe2+的濃度與加入鐵粉的物質(zhì)的量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則稀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為( )
A.1∶1∶1 B.1∶3∶1 C.3∶3∶8 D.1∶1∶4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稀溶液中各物質(zhì)的氧化性順序為HNO3>Fe(NO3)3>Cu(NO3)2,加入鐵后會依次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①Fe+4HNO3=Fe(NO3)3+NO↑+2H2O;②Fe+2Fe3+=3Fe2+;③Fe+Cu2+=Cu+Fe2+;從圖象中可知鐵為1mol時,無Fe2+生成,發(fā)生的反應是①消耗硝酸為4mol,生成Fe3+1mol;再加入1mol鐵發(fā)生反應②生成Fe2+物質(zhì)的量為3mol,反應的Fe3+物質(zhì)的量為2mol,其中原溶液中的Fe3+物質(zhì)的量1mol;再加入1mol鐵發(fā)生反應③,此時又生成Fe2+物質(zhì)的量為1mol,說明原溶液中Cu2+物質(zhì)的量為1mol;綜上所述可知原溶液中Fe(NO3)3為1mol,Cu(NO3)2物質(zhì)的量為1mol,HNO3物質(zhì)的量為4mol,稀溶液中Fe(NO3)3、Cu(NO3)2、HNO3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為1:1:4;答案選D。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A、B、C是金屬單質(zhì),甲、乙、丙為常見氣體,其中B是地殼中含量居第二位的金屬元素。它們之間能發(fā)生如下反應(圖中有些反應的產(chǎn)物和反應的條件沒有全部標出)。
請根據(jù)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下列物質(zhì)的化學式: B____________,氣體丙_______________。
(2)寫出反應④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出反應⑥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質(zhì)F的溶液中通入過量的空氣和氨氣的混合氣體,同樣會產(chǎn)生紅棕色沉淀H,寫出發(fā)生反應的總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過濾后,檢驗濾液中陽離子的方法為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平衡膳食的一般搭配原則正確的是
①主食與副食搭配 ②干食與稀食搭配 ③粗糧與細糧搭配 ④葷菜與蔬菜搭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都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固體混合物可能由Al、(NH4)2SO4、MgCl2、AlCl3、FeCl2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現(xiàn)對該混合物做如下實驗,所得現(xiàn)象和有關數(shù)據(jù)如圖所示(氣體體積數(shù)據(jù)已換算成標準狀況下的體積):
請確定混合物的組成和各自的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實驗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用廣泛pH試紙測得0.051 mol·L-1H2SO4溶液的pH=1
B.某氣體制備裝置如上圖,該裝置可減少污染性氣體的泄
漏,且有利于收集到空氣含量較低的氣體
C.在分液操作中,當試液分層后,打開旋塞,將下層液體放出,然后關閉旋塞,將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D.10 mL溴水與5 mL正己烷混合,在光照下振蕩后靜置,當試液分為上、下兩層且?guī)缀鯚o色時,用玻璃棒蘸取濃氨水伸入液面上方,可觀察到有白煙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紅熱的木炭和濃硝酸______________
(2)實驗室制氨氣______________
(3)工業(yè)上制漂白粉______________
(4)氨的催化氧化______________
(5)銅和濃硫酸加熱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化學平衡常數(shù)(K)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一般地說,K>105時,該反應進行得就基本完全了
B. 對一個確定的反應,K值越大,正反應進行的程度越大
C. 在溫度一定時,K與反應物或生成物的濃度變化無關
D. 溫度越高,K值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