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pH相同、體積相同的氨水和氫氧化鈉溶液分別采取下列措施,有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A.加入適量的氯化銨晶體后,兩溶液的pH均堿小
B.溫度下降10°C,兩溶液的pH均不變
C.分別加水稀釋10倍,兩溶液的pH仍相等
D.用同濃度的鹽酸中和,消耗鹽酸的體積相同
【答案】A
【解析】
A.在氨水中存在一水合氨的電離平衡,NH3H2ONH4++OH-,當向其中加入適量的氯化銨晶體,c(NH4+)增大,平衡逆向移動,c(OH-)減小,溶液的pH減;當向NaOH溶液中加入氯化銨晶體后,發(fā)生反應:NaOH+NH4Cl=NaCl+NH3H2O,強堿變?yōu)槿鯄A,c(OH-)減小,溶液的pH減小,A正確;
B.溫度下降10°C,對一水合氨的電離平衡影響程度大于對水的影響,電離平衡逆向移動,c(OH-)減小,溶液的pH減;對于NaOH溶液來說,NaOH電離產(chǎn)生的c(OH-)不變,但是水的電離平衡逆向移動,c(H+)減小,所以溶液的pH增大,B錯誤;
C.由于在氨水中存在弱堿的電離平衡,所以當分別加水稀釋10倍,氨水中c(OH-)變化小,溶液的堿性強,因此氨水的pH大于NaOH溶液,C錯誤;
D.用同濃度的鹽酸中和,由于氨水中電解質(zhì)只有部分電離,其物質(zhì)的量濃度大于NaOH溶液,所以堿的物質(zhì)的量大于NaOH,故氨水消耗鹽酸的體積大于NaOH,D錯誤。
故選A。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媽媽教小魯蒸饅頭:先用酵頭發(fā)面,面團發(fā)酵至兩倍大后,再加純堿調(diào)節(jié)酸性,然后將面團揉切后上鍋蒸即可。小魯查閱資料得知,酵頭可使面團在微生物作用下產(chǎn)生CO2氣體,從而使面團疏松,但同時也會產(chǎn)生乳酸、醋酸等有機酸。
(1)下列關(guān)于純堿的認識正確的是___。
A.受熱易分解 B.水溶液顯堿性 C.屬于堿 D.可與酸反應
(2)小魯探究用Na2CO3調(diào)節(jié)面團酸度,而不用NaHCO3的原因。
①Na2CO3與NaHCO3質(zhì)量均為1g時,消耗H+的物質(zhì)的量更多的是___。
②以Na2CO3或NaHCO3為例,計算消耗H+的物質(zhì)的量,寫出計算過程。___
(3)小魯實際操作時,發(fā)現(xiàn)面團發(fā)得不好,面團內(nèi)的氣孔少,略有酸味。媽媽指導小魯將Na2CO3改用NaHCO3,繼續(xù)揉面,上鍋蒸后果然蒸出了松軟的饅頭。解釋NaHCO3的作用___。
(4)某品牌復合膨松劑的說明書如圖所示。
其中葡萄糖酸-δ-內(nèi)酯和淀粉是助劑,其作用是防止膨松劑吸潮結(jié)塊而失效。焦磷酸二氫二鈉的作用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短周期主族元素 A、B、C、D 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其中 C 為金屬元素,A、C 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等;C、D 兩元素原子的質(zhì)子數(shù)之和為 A、B 兩元素質(zhì)子數(shù)之和的 3 倍。
(1)寫出 A、B、C、D 的元素符號: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 。
(2)A、B、C、D 的原子半徑大小順序為 _________。
(3)A 和 C 形成化合物 CA 的電子式為_________。
(4) 用電子式表示C與D形成化合物 C2D 的 過 程 :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表是元素周期表主族元素的一部分,短周期元素X的最高正價是+5價,Y單質(zhì)可在空氣中燃燒。
W | X | Y |
Z |
(1)Z的元素符號是________,原子結(jié)構(gòu)示意圖是_________。
(2)W的最高價氧化物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燒堿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
(3)探尋同一族元素性質(zhì)的一些共同規(guī)律,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表中列出對H2ZO3各種不同化學性質(zhì)的推測,舉例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編號 | 性質(zhì)推測 | 化學方程式 |
示例 | 氧化性 | H2ZO3+4HI=Z↓+2I2+3H2O |
1 | ____ | ____ |
2 | ____ | 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硝酸銨常用作化肥和化工原料,工業(yè)上制備硝酸銨的簡要流程如圖:
(1)中和器中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2)制備硝酸銨采用加壓中和法還是常壓中和法?同時說明原因___________
(3)在不同的反應條件下,中和器中硝酸濃度與硝酸銨含量存在如圖關(guān)系:
[不利用中和熱及在不同情況下利用中和熱時生產(chǎn)硝銨溶液中NH4NO3的含量1-HNO3和NH3(70℃);2-HNO3和NH3(50℃);3-HNO3(50℃)和NH3(20℃);4-HNO3和NH3(20℃)]
①按圖中的數(shù)據(jù)分析,要使中和器中硝酸銨含量達到90%以上,原料最佳溫度和硝酸最佳含量是__________
A. 70℃;58%
B. HNO3(50℃),NH3(20℃);56%
C. 50℃;56%
D. 20℃;58%
②中和器中產(chǎn)品檢測時,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N2濃度明顯高于正?諝鈳氲N2濃度,試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中和器中生成N2的最有可能的過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③以下制備硝酸銨分析不正確的是___________
A. 硝酸銨制備中應利用反應的中和熱用于預熱原料和濃縮硝酸銨溶液。
B. 采用真空蒸發(fā)器有利于獲得較高濃度的硝酸銨溶液和較大顆粒的硝酸銨晶體析出。
C. 已知NH3與HNO3的氣相反應很不徹底,工藝中應盡量使反應在液相中進行,可將硝酸持續(xù)勻速地通入預先裝有液氨的中和器中反應。
D.充分回收、重復利用蒸發(fā)器的蒸氣和冷凝液中的產(chǎn)品,可以降低原料損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鈦白粉(TiO2)是重要的白色顏料,LiFePO4是鋰離子電池的正極材料。一種利用鈦鐵礦( 主要成分為FeTiO3 和少量Fe2O3 )進行鈦白粉和LiFePO4 的聯(lián)合生產(chǎn)工藝如下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 LiFePO4中Fe的化合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鈦鐵礦“酸溶”前需要進行粉碎,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操作I加入鐵粉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操作II為一系列操作,名稱是加熱濃縮、冷卻結(jié)晶、過濾,其中用到的陶瓷儀器的名稱是___________。
(4)TiO2+易水解,則其水解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轉(zhuǎn)化”利用的是TiO2+的水解過程,需要對溶液加熱,加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沉鐵”的的是使Fe3+生成FePO4,當溶液中c(PO43-)= 1.0×10-17mol/L時可認為Fe3+ 沉淀完全,則溶液中Fe3+沉淀完全時的c(Fe3+)=_______mol/L[已知:該溫度下,Ksp(FePO4)=1.0×10-22]。
(6)由“沉鐵”到制備LiFePO4的過程中,所需17% H2O2溶液與草酸( H2C2O4)的質(zhì)量比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海洋中有豐富的食品、礦產(chǎn)、能源、藥物和水產(chǎn)資源,下圖為海水利用的部分過程。下列有關(guān)說法不正確的是
A.制取NaHCO3的反應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
B.侯氏制堿應先通NH3再通CO2
C.在第②、③、④步驟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③④的目的是進行溴的富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反應N2(g)+3H2(g)2NH3(g)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a、b均為正值,單位是kJ,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N2(g)+3H2(g)2NH3(g) △H=(a-b)kJ·mol-1
B.NH3(g)N2(g)+H2(g) △H=(b-a)kJ·mol-1
C.NH3中氮氫鍵鍵能為bkJ·mol-1
D.壓強越大,該反應的△H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或表示法正確的是( )
A.等量的硫蒸氣和硫固體分別完全燃燒,后者放出的熱量多
B.使用催化劑的反應是吸熱反應
C.在稀溶液中:H++OH﹣=H2O ΔH=﹣57.3 kJ·mol-1,若將含 1 molCH3COOH 的醋酸溶液與含 1 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熱量小于 57.3 kJ
D.在 101 kPa 時,2 g H2 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 285.8 kJ 熱量,氫氣燃燒的熱化學方程式表示為 2H2(g)+O2(g)=2H2O(l)ΔH=+285.8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