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 均為中學中常見的均可溶于水的物質(zhì),由下列離子組成(每一種離子最終都要出現(xiàn)).根據(jù)要求填空:
陽離子K+、Ag+、Al3+、Fe3+
陰離子Cl-、NO3-、SO42-、S2-
(1)不再需要其他信息就可以判斷出的物質(zhì)有
 
(填寫化學式)
(2)B、C兩溶液混合后會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若C溶液中加入A溶液,生成難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則C的化學式為
 
,D的水溶液電離時產(chǎn)生上表中的兩種陽離子,則它的某種常見水合物俗名為
 

(3)E的溶液通常加入其它試劑都不會形成沉淀,則E的化學式為
 

(4)加熱A固體,生成金屬單質(zhì)、氧氣和某氣態(tài)氧化物,已知生成的金屬單質(zhì)與氧氣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1,生成的氣態(tài)氧化物的顏色為
 
考點:常見陽離子的檢驗,常見陰離子的檢驗
專題:物質(zhì)檢驗鑒別題
分析:(1)因為Ag+與Cl-、SO42-、S2-均能生成沉淀,故Ag+只能與NO3-結(jié)合生成AgNO3;
(2)B、C兩種溶液中應分別含有Fe3+和S2-,這兩種離子分別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這些離子形成的物質(zhì)中,難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只有AgCl,故A是AgNO3,C中含有Cl-,故C是FeCl3;Al3+與S2-S發(fā)生雙水解,不能共存,故B是K2S;故D為Al2(SO43,能產(chǎn)生兩種陽離子的鹽是硫酸鋁鉀;
(3)K+通常不沉淀,NO3-通常不形成沉淀,故E為KNO3;
(4)硝酸銀加熱容易分解生成金屬單質(zhì)、氧氣和某氣態(tài)氧化物,且生成的金屬單質(zhì)銀與氧氣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1,據(jù)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因為Ag+與Cl-、SO42-、S2-均能生成沉淀,故Ag+只能與NO3-結(jié)合生成AgNO3,故不再需要其他信息就可以判斷出的物質(zhì)是AgNO3,故答案為:AgNO3;
(2)B、C兩種溶液中應分別含有Fe3+和S2-,這兩種離子分別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這些離子形成的物質(zhì)中,難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只有AgCl,故A是AgNO3,C中含有Cl-,故C是FeCl3;Al3+與S2-S發(fā)生雙水解,不能共存,故B是K2S;故D為Al2(SO43,能產(chǎn)生兩種陽離子的鹽是硫酸鋁鉀,故答案為:FeCl3;明礬;
(3)K+通常不沉淀,NO3-通常不形成沉淀,故E為KNO3,故答案為:KNO3;
(4)硝酸銀加熱容易分解生成金屬單質(zhì)、氧氣和某氣態(tài)氧化物,且生成的金屬單質(zhì)銀與氧氣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1,方程式為.2AgNO3
  △  
.
 
2Ag+O2↑+2NO2↑,故生成的氣體為NO2,紅棕色氣體,故答案為:紅棕色.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物質(zhì)的推斷,依據(jù)題給的現(xiàn)象判斷即可,注意二氧化氮的顏色.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標準狀況下,H2和CO的混合氣體共8.96L,測得其質(zhì)量為6.0g,試計算此混合氣體中H2和CO的物質(zhì)的量各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若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則3.4g氨氣中所含氫原子個數(shù)為
 

(2)約3.01×1023個OH-的質(zhì)量為
 
g,含有電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
 
,這些OH-
 
mol NH3的質(zhì)量相同.
(3)將4gNaOH固體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mol/L.取出10mL溶液加水稀釋到100mL,稀釋后溶液中NaOH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為
 
mol/L.
(4)現(xiàn)有M、N兩種氣態(tài)化合物,其摩爾質(zhì)量之比為2:1,試回答下列問題:
①同溫同壓下,M、N氣體的密度之比為
 

②相同溫度下,在兩個相同體積的密閉容器中分別充入M、N,若兩個容器中氣體的密度相等,則兩個容器中的壓強之比為
 

③將M、N兩種氣體分別溶于水(M、N與水均不反應)配成溶液,當兩種溶液的質(zhì)量分數(shù)相同時,其密度分別為d1和d2,則兩種溶液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a mL醋酸溶液中滴加0.01mol?L-1的氫氧化鈉溶液,滴定曲線如圖所示.
(1)醋酸溶液濃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01mol?L-1,理由是
 
;
(2)b點,c(Na+
 
c(CH3COO-)(填:>、<或=)
(3)當醋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恰好完全中和時,曲線上對應的點Q應在
 
(填序號);
A.2與a之間    B.a(chǎn)與b之間   C.b與c之間     D.a(chǎn)與c之間
(4)下列關系式一定正確的是
 
(填序號).
A.a(chǎn)點,c(H+)>c(OH-)>c(CH3COO-)>c(Na+
B.a(chǎn)點,c(Na+)>c(CH3COO-)>c(H+)>c(OH-
C.c點,c(Na+)>c(CH3COO-)>c(OH-)>c(H+
D.c點,c(Na+)+c(H+)=c(CH3COO-)+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在120℃、101kPa時,將1LC3H8和若干升O2混合,點燃使之充分反應.反應后,恢復到原溫度和原壓強,測的氣體體積為m L.若通過堿石灰,氣體體積變?yōu)閚 L.若 m-n=6,則n L氣體為( 。
A、O2
B、CO
C、CO2
D、CO和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若用12mol?L-1的濃鹽酸配制0.10mol?L-1的稀鹽酸500mL,回答下列問題:
(1)量取濃鹽酸的體積為
 
 mL,如果實驗室有5mL、10mL、50mL量筒,應選用
 
mL量筒最好.若量取時發(fā)現(xiàn)量筒不干凈,用水洗凈后直接量取,所配溶液濃度將
 
(偏高、偏低、無影響).
(2)配制時應選用的容量瓶規(guī)格為
 
mL,除容量瓶還需選用的儀器主要有
 
、
 
、
 
 

(3)配制時,將量取的濃鹽酸沿燒杯內(nèi)壁慢慢注入約100mL水里,并不斷攪拌,目的是
 

(4)將冷卻后的上述溶液沿
 
注入
 
中,并用約50mL蒸餾水洗滌燒杯2~3次,轉(zhuǎn)移搖勻.(填儀器)
(5)加水至距刻度線
 
處,改用
 
(填儀器)滴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跟刻度線相切,最后蓋上瓶塞,搖勻.
(6)若實驗遇下列情況,溶液的濃度是偏,偏低還是不變?
A、加水時越過刻度線
 
      
B、忘記將洗滌液加入容量瓶
 

C、容量瓶內(nèi)壁附有水珠而未干燥處理
 
 
D、溶解后沒有冷卻便進行定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室制取乙烯常因溫度過高而使乙醇和濃硫酸反應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硫.有人設計下列實驗以確證上述混合氣體中含有乙烯和二氧化硫.
①如圖上所示,I、Ⅱ、Ⅲ、Ⅳ裝置可盛放的試劑是:(將下列有關試劑的序號填入空格內(nèi)).
I
 
,Ⅱ
 
,Ⅲ
 
,Ⅳ
 

A.品紅溶液      B.NaOH溶液
C.濃H2SO4       D.溴水
②能說明二氧化硫氣體存在的現(xiàn)象是
 

③裝置Ⅱ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④使用裝置Ⅲ的目的是
 

⑤裝置Ⅳ中發(fā)生反應的方程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26的烴W,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以W為原料在不同反應條件下可以轉(zhuǎn)化為烴A、B、C.A分子中碳碳鍵長有三種,B、C的核磁共振譜顯示都只有一種氫,B分子中碳碳鍵的鍵長有兩種.以C為原料通過下列方案可以制備具有高效食品防腐作用的有機物M ().

(1)實驗室制備W的化學方程式為
 
;A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
 
;1molA最多可與
 
mol H2加成.
(2)B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B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
 
,B與等物質(zhì)的量Br2作用時可能有
 
種產(chǎn)物.
(3)C到D的反應類型為
 
;寫出E→F的化學方程式
 

(4)G 中的含氧官能團的名稱是
 
,寫出G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5)M的同分異構(gòu)體有多種,寫出4種滿足下列條件的同分異構(gòu)體的結(jié)構(gòu)簡式:
①能發(fā)生銀鏡反應②含有苯環(huán)且苯環(huán)上一氯代物有兩種③遇FeCl3不發(fā)生顯色反應④1mol該有機物與足量的鈉反應生成1molH2(提示:一個碳原子上同時連接2個-OH的結(jié)構(gòu)不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烴分子式為C5H10,按以下要求寫出烴的結(jié)構(gòu)簡式,
(1)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且該烴有順反異構(gòu),該烴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
 

(2)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在Ni催化作用下與H2 加成得到帶一個支鏈的烷烴,且該烴可由炔與等物質(zhì)的量H2 加成而得.該烴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
 
;
(3)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在Ni催化作用下不與H2加成,該烴的一氯取代產(chǎn)物只有一種,該烴結(jié)構(gòu)簡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