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25℃時,向1L0.01 molL-1H2B溶液中滴加鹽酸或NaOH溶液,溶液中 c(H2B)、c(HB-)、c(B2-)、c(OH-)、c(H+) 的對數(shù)值(lgc)與pH的關(guān)系如圖所示(溫度保持不變),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曲線c表示lgc(HB-)與pH的關(guān)系
B.隨pH增加,c(H2B)c(OH-)增大
C.0.01 molL-1Na2B溶液,Kh1(B2-)的數(shù)量級為10-9
D.M點溶液中n(Na+)+n(H+)―n(B2-)=0.01mol
【答案】BC
【解析】
pH=-lgc(H+),所以a曲線代表c(H+),e曲線代表c(OH-);H2B可以NaOH發(fā)生反應(yīng)H2B+NaOH=NaHB+H2O,NaHB+NaOH=Na2H+H2O,所以隨溶液pH增大,c(H2B)逐漸減小,c(HB-)先增多后減小,c(B2-)逐漸增大,所以b代表c(H2B),c代表c(HB-),d代表c(B2-)。
A.根據(jù)分析可知曲線c表示lgc(HB-)與pH的關(guān)系,故A正確;
B.HB-的水解平衡常數(shù)的表達(dá)式為Kh=,所以c(H2B)c(OH-)=Kh·c(HB-),而隨pH增加,c(HB-)先增大后減小,水解平衡常數(shù)不變,所以c(H2B)c(OH-)先增大后減小,故B錯誤;
C.Kh1(B2-)=,據(jù)圖可知當(dāng)c(B2-)= c(HB-)時溶液的pH=9,所以此時溶液中c(OH-)=10-5mol/L,則Kh1(B2-)=10-5mol/L,故C錯誤;
D.M點溶液中存在電荷守恒2c(B2-)+c(HB-)+c(OH-)= c(Na+)+ c(H+),因為在同一溶液中,所以2n(B2-)+n(HB-)+n(OH-)=n(Na+)+n(H+),存在物料守恒n(B2-)+n(HB-)+n(H2B)=0.01mol,據(jù)圖可知該點n(OH-)=n(H2B),所以n(B2-)+n(HB-)+n(OH-)=0.01mol,根據(jù)物料守恒可知n(HB-)+n(OH-)=n(Na+)+n(H+)-2n(B2-),帶入可得n(Na+)+n(H+)―n(B2-)=0.01mol,故D正確;
故答案為BC。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密閉容器中進行A(g)+2B(s)2C(s)+3D(s) ΔH>0的反應(yīng),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升高溫度,正反應(yīng)速率增大,逆反應(yīng)速率減小
B. 容器內(nèi)氣體平均相對分子質(zhì)量不變時達(dá)到化學(xué)平衡狀態(tài)
C. 溫度不變,增大B的投入量,正反應(yīng)速率增大
D. 溫度不變,壓縮容器體積重新達(dá)到平衡后,A的濃度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常溫下,用一定濃度的鹽酸溶液滴定某氨水溶液。滴定終點附近溶液pH和導(dǎo)電能力的變化分別如下圖所示(利用溶液導(dǎo)電能力的變化可判斷滴定終點,溶液總體積變化忽略不計)。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M點對應(yīng)溶液中c(NH4+)=c(Cl-)
B.X→Y溶液導(dǎo)電性增強的主要原因是c(H+)和c(Cl-)增大
C.根據(jù)溶液pH和導(dǎo)電能力的變化可判斷V2<V3
D.M→N過程中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有關(guān)NaHCO3和Na2CO3的性質(zhì),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等質(zhì)量的NaHCO3和Na2CO3與足量鹽酸反應(yīng),在相同條件下Na2CO3產(chǎn)生的CO2體積小
B.等物質(zhì)的量的兩種鹽與同濃度鹽酸完全反應(yīng),所消耗鹽酸的體積Na2CO3是NaHCO3的兩倍
C.等質(zhì)量NaHCO3和Na2CO3與鹽酸完全反應(yīng),前者消耗鹽酸較多
D.等物質(zhì)的量的NaHCO3和Na2CO3與足量鹽酸反應(yīng)產(chǎn)生CO2一樣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NaBiO3為淺黃色或褐色沉淀。NaBiO3與硝酸酸化的MnSO4溶液發(fā)生反應(yīng):5NaBiO3+2Mn2++14H+=2MnO+5Bi3++5Na++7H2O。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上述反應(yīng)中的MnSO4溶液也可以用鹽酸或硫酸酸化
B.可用BiO檢驗Na+的存在
C.由上述反應(yīng)可知氧化性:NaBiO3>HNO3>KMnO4
D.NaBiO3與濃鹽酸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NaBiO3+2Cl-+6H+=Bi3++Na++3H2O+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自2020年7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nèi)實行輕型汽車國Ⅵ排放標(biāo)準(zhǔn),該標(biāo)準(zhǔn)對氮氧化物、碳?xì)浠?/span>(HC)、一氧化碳和懸浮粒子等排放物的限制將更為嚴(yán)苛。
(1)空燃比(A/F:空氣質(zhì)量與燃油質(zhì)量之比)對尾氣排放、發(fā)動機動力等都有很大影響。利用氧傳感器測定可找到最佳空燃比區(qū)域(曲線如圖1)。由圖可知最佳空燃比區(qū)域為___附近,理由是________。推廣使用無鉛汽油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
(2)汽車尾氣通過三元催化裝置凈化的原理是:2NO(g)+2CO(g) 2CO2(g)+N2(g) △H1
已知:① N2(g)+O2(g)=2NO(g) △H2
② C(s)+O2(g)=CO2(g) △H3
③ C(s)+O2(g)=CO(g) △H4
則△H1=_______(用含△H2、△H3、△H4的關(guān)系式表示)。
(3)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shù)(SCR)利用氨或尿素將NOx還原為N2和H2O,原理是:NO(g)+NO2(g)+2NH3(g) 3H2O(g)+2N2(g) △H
①其他條件不變時,NO的轉(zhuǎn)化率與溫度、壓強的關(guān)系如圖2所示。則△H_____0,p1 ____ p2(填“>”或“<”)。
②在500℃時,2L密閉容器中充入1molNO、1molNO2和2molNH3,達(dá)平衡時壓強為p1MPa。則500℃時該反應(yīng)的平衡常數(shù)Kp=_______。
(4)汽車尾氣中還存在NH3等,含氮化合物廣泛應(yīng)用于化工、化肥、制藥等領(lǐng)域。
①已知N2H4在水溶液中的一級電離方程式為N2H4H2O+OH-,則的電子式為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Ag+(aq) +2NH3(aq)[Ag(NH3)2]+(aq),其平衡常數(shù)表達(dá)式為Kf ==1.7×107,Ksp(AgCl)=1.7×10-10。用1Lc molL-1的氨水可溶解0.1mol AgCl(s) (假設(shè)溶液體積仍為1L),則該氨水的最小濃度c=_____molL-1(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提示:≈3.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飲用水的質(zhì)量關(guān)系到關(guān)系到每個人的健康,因含有一定濃度的NO3-將對人類健康產(chǎn)生危害,NO3-能氧化人體血紅蛋白中的Fe(II),使其失去攜氧功能,為了降低飲用水中NO3-的濃度,某興趣小組提出如圖方案:
請回答下列問題:
(1)人體血液中如果缺乏亞鐵離子,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市場出售的某種麥片中含有微量、顆粒細(xì)小的還原鐵粉,這些鐵粉在人體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HCl)作用下轉(zhuǎn)化成亞鐵鹽。寫出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____。
(2)已知過濾后得到的濾渣是一種混合物,則在溶液中鋁粉和NO3-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
(3)該方案中選用熟石灰調(diào)節(jié)pH,理由是___、___。
(4)用H2催化還原法也可降低飲用水中NO3-的濃度,已知反應(yīng)中的還原產(chǎn)物和氧化產(chǎn)物均可參與大氣循環(huán),則催化還原法的離子方程式為___。
(5)飲用水中的NO3-主要來自于NH4+。已知在微生物作用的條件下,NH4+經(jīng)過兩步反應(yīng)被氧化成NO3-。兩步反應(yīng)的能量變化示意圖如圖,試寫出1molNH4+(aq)全部氧化成NO3-(aq)的熱化學(xué)方程式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NH4HCO3溶于過量的濃KOH溶液中:HCO+2OH-=CO+ H2O
B.向明礬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沉淀完全:2Al3++3SO+3Ba2++6OH-=2Al(OH)3↓+3BaSO4↓
C.向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氣:2Fe2++2Br-+2Cl2=2 Fe3++Br2+4 Cl-
D.向氫氧化鐵中加入HI溶液:2Fe(OH)3+6H+ +2I—= 2Fe2+ + I2 +6 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