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四川省高二上10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體積可變的密閉容器,盛有適量的A和B的混合氣體,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A(g) +3B(g) 2C(g)。若維持溫度和壓強不變,當達到平衡時容器的體積為V,其中C氣體的體積占10%。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原混合氣體的體積為1.2V B.原混合氣體的體積為1.1V
C.反應達平衡時氣體B消耗掉0.05V D.反應達到平衡時氣體A消耗掉0.05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廣東省高一上第一次大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于易燃、易爆、有毒的化學物質,往往會在其包裝上貼危險警告標簽。下面所列物質中,貼錯了標簽的是( )
| A | B | C | D |
物質的 | NaCl | C2H5OH(酒精) | Hg(汞) | H2SO4(濃) |
危險警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廣東省高二上第一次大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C(s)+H2O(g)=CO(g)+H2(g) ΔH=a kJ·mol-1,2C(s)+O2(g)=2CO(g) ΔH=-220 kJ·mol-1,H—H、O=O和O—H鍵的鍵能分別為436 kJ·mol-1、496 kJ·mol-1和462 kJ·mol-1,則a為( )
A.-332 B.-118 C.+350 D.+1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甘肅省高一上開學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是某學生自己總結的一些規(guī)律,其中正確的是( )
A.氧化物不可能是還原產物,只可能是氧化產物
B.飽和溶液一定比不飽和溶液的濃度大
C.有些化學反應不屬于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中的任何一種反應
D.一種元素可能有多種氧化物,但同種元素的同種化合價只有一種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甘肅省高一上開學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物質中,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條褪色的是( )
A.Cl2 B.氯水 C.漂白粉溶液 D.Na2O2的水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甘肅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在化學反應中,只有極少數(shù)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應物分子發(fā)生碰撞時才可能發(fā)生化學反應,這些分子稱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變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做活化能,其單位通常用kJ/mol表示。請認真觀察下圖,然后回答問題:
①圖中所示反應是_____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該反應_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熱,該反應的△H=____________(用含E1、E2的代數(shù)式表示)。
②已知熱化學方程式:H2(g)+1/2O2(g)=H2O(g);△H=-241.8 kJ/mol。該反應的活化能為167.2kJ/mol,則其逆反應的活化能為____________。
③對于同一反應,圖中虛線(Ⅱ)與實線(Ⅰ)相比,活化能大大降低,活化分子的百分數(shù)增多,反應速率明顯加快,你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推斷題
已知:
①某銀白色固體A,放在空氣中可氧化成白色固體B
②將A點燃,火焰呈黃色,生成淡黃色固體C
③A、B、C三種物質都能跟無色液體D反應,生成堿性物質E,其中A跟D反應時還
可生成可燃性氣體F,C跟D反應時則生成另一種氣體G
④F和G混合后遇火可劇烈反應而發(fā)生爆炸,并生成D。
完成下列問題:
(1) C的名稱為___________,A與D反應的類型屬于 。
(2)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
A→B____________________
C→E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6-2017學年福建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學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情況,在其中Fe片腐蝕由慢到快的順序是
A.(4)(3)(1)(2)(5) B.(5)(1)(2)(4)(3)
C.(4)(2)(1)(3)(5) D.(5)(2)(1)(3)(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