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逸泰教授等以CCl4和金屬鈉為原料,制造出納米級金剛石粉末。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納米級金剛石粉末屬于膠體 B.制造過程元素種類沒有改變
C.金屬鈉在反應過程中被氧化 D.該反應是置換反應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關于 的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原子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B、最多只可能有9個碳原子在同一平面
C、有7個碳原子可能在同一直線 D、只可能有5個碳原子在同一直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第IA族元素的金屬性一定比IIA族元素的金屬性強
B.第三周期中的非金屬元素的氣態(tài)氫化物還原性越強,對應元素的最高價含氧酸酸性越弱
C.非金屬元素之間只能形成共價化合物
D.短周期中,同周期元素的離子半徑從左到右逐漸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如右圖所示,將兩燒杯用導線如圖相連,Pt、Cu、Zn、
C分別為四個電極,當閉合開關后,則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A.C電極為電解池的陽極
B.Cu電極附近OH—濃度增大
C.Na+移向Pt電極
D.Pt電極上有O2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方程式不能正確解釋實驗事實的是
A.0.l mol·L-l CH3COOH溶液的pH >1: CH3COOH CH3COO-+H+
B.Na2 CO3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紅:CO32- +H2O HCO3-+OH-
C.鐵溶于稀硝酸,溶液變黃:3Fe +8H+ +2NO3- 3Fe2++2NO↑+4H2O
D.向Mg(OH)2懸濁液中加入FeCl3溶液,出現(xiàn)紅褐色沉淀:
3Mg(OH)2(s)+2Fe3+(aq) 2Fe( OH)3(s)+3Mg2+(a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一定條件下,Cu2+、Mn2+、Fe3+的濃度對乙酸在光照下催化降解速率的影響如右圖所示。下列判斷不正確的是
A.該實驗方案的缺陷之一是未做空白對照實驗
B.Cu2+、Mn2+提高乙酸降解速率的最佳濃度為
0.1 mmol·L-l
C.Fe3+不能提高乙酸降解速率
D.相同條件下,乙酸在Cu2+、Mn2+、Fe3+作用下的
降解速率依次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海洋中有豐富的食品、礦產、能源、藥物和水產資源,下圖為海水利用的部分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在第③、④、⑤步驟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B.用澄清的石灰水可鑒別NaHCO3和Na2CO3
C.制取NaHCO3的反應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
D.工業(yè)上通過電解飽和MgCl2溶液制取金屬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碳和氮的化合物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
(1)在一恒溫、恒容密閉容器中發(fā)生反應: Ni(s)+4CO(g)Ni(CO)4(g),H<0。利用該反應可以將粗鎳轉化為純度達99.9%的高純鎳。對該反應的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編號)。
A.增加Ni的量可提高CO的轉化率,Ni的轉化率降低
B.縮小容器容積,平衡右移,H減小
C.反應達到平衡后,充入CO再次達到平衡時,CO的體積分數(shù)降低
D.當4v[Ni(CO)4]=v(CO)時或容器中混合氣體密度不變時,都可說明反應已達化學平衡狀態(tài)
(2)CO與鎳反應會造成鎳催化劑中毒。為防止鎳催化劑中毒,工業(yè)上常用SO2將CO氧化,二氧化硫轉化為單質硫。
已知:C(s)+O2(g)==CO(g) H=-Q1 kJmol-1
C(s)+ O2(g)==CO2(g) H=-Q2 kJmol-1
S(s)+O2(g)==SO2(g) H=-Q3 kJmol-1
則SO2(g)+2CO(g)==S(s)+2CO2(g) H= 。
(3)金屬氧化物可被一氧化碳還原生成金屬單質和二氧化碳。圖28(3)是四種金屬氧化物(Cr2O3、SnO2、PbO2、Cu2O)被一氧化碳還原時與溫度(t)的關系曲線圖。
700oC時,其中最難被還原的金屬氧化物是 (填化學式),用一氧化碳還原該金屬氧化物時,若反應方程式系數(shù)為最簡整數(shù)比,該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數(shù)值等于 。
(4)NO2、O2和熔融NaNO3可制作燃料電池,其原理如上圖28(4)所示。該電池在使用過程中石墨I電極上生成氧化物Y,其電極反應式為 。
若該燃料電池使用一段時間后,共收集到20mol Y,則理論上需要消耗標準狀況下氧氣的體積為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