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是防止水體污染、改善水質的主要措施之一。
(1)電鍍廠的廢水中含有的CN有劇毒,需要處理加以排放。處理含CN廢水的方法之一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CN被氧氣氧化成HCO3-,同時生成NH3,該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
(2)電滲析法處理廚房垃極發(fā)酵液,同時得到乳酸的原理如圖所示(圖中“HA”表示乳酸分子,A表示乳酸根離子):
①陽極的電極反應式為___。
②簡述濃縮室中得到濃乳酸的原理:__。
③電解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可控制陽極室的pH約為6~8,此時進入濃縮室的OH可忽略不計。400mL10g/L乳酸溶液通電一段時間后,濃度上升為145g/L(溶液體積變化忽略不計),陰極上產生的H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約為__L(提示:乳酸的摩爾質量為90g/mol)。
【答案】4H2O+2CN+O2=2HCO3-+2NH3↑ 2H2O-4e=4H++O2↑ 陽極H2O放電,c(H+)增大,H+從陽極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進入濃縮室,A從陰極通過陰離子交換膜進入濃縮室,H++A=HA,乳酸濃度增大 6.72
【解析】
(1)CN廢水的方法之一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CN被氧氣氧化成HCO3,同時生成NH3,結合質量守恒書寫化學方程式;
(2)根據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陽極上是陰離子氫氧根離子發(fā)生失電子的氧化反應來判斷;根據電解池的工作原理:在電解池的陽極上是OH放電,并且H+從陽極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進入濃縮室,再根據差量法分析計算。
(1)根據題干信息知,反應物為CN、O2和水,生成物為CN和HCO3-,并根據得失電子守恒配平反應得到離子方程式為:4H2O+2CN+O2=2HCO3-+2NH3↑,故答案為: 4H2O+2CN+O2=2HCO3-+2NH3↑;
(2)①陽極上水失去電子,發(fā)生氧化反應,生成氧氣,反應式為:2H2O-4e=4H++O2↑;
②在陽極上發(fā)生電極反應:2H2O-4e=4H++O2↑,陰極上發(fā)生電極反應:2H++2e-=H2↑,根據電極反應式,則有關系:HA~H+~H2,據差值法,乳酸的濃度變化量是,, 即生成HA的物質的量是1.5mol/L×0.4L=0.6mol,即產生氫氣0.3mol,即0.3mol×22.4L/mol=6.72L,故答案為:2H2O-4e=4H++O2↑;陽極H2O放電,c(H+)增大,H+從陽極通過陽離子交換膜進入濃縮室,A從陰極通過陰離子交換膜進入濃縮室,H++A=HA,乳酸濃度增大; 6.72。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溫度、壓強下,向密閉容器中投入一定量N2和H2,發(fā)生反應:N2+3H22NH3 △H<0。
(1)反應開始階段,v(正)______(填“>”“<”或“=”)v(逆),隨后v(正)逐漸______ (填“增大”或“減小”,下同),v(逆)逐漸______,反應達到平衡時,v(正)______ (填“>”“<”或“=”)v(逆)。
(2)達到平衡后,若正反應速率用v(N2)表示,逆反應速率用v’(H2)表示,則v(N2)=____v’(H2)。
(3)下列措施中能加快反應速率并提高氫氣的轉化率的是______(填字母)。
A.其他條件不變時,壓縮容器體積 B.其他條件不變時,升高反應體系溫度
C.使用合適的催化劑 D.保持容器體積不變,充入一定量的氮氣
(4)實際生產中往往需要將溫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分析溫度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寫出合成氨反應N2+3H22NH3的平衡常數表達式:____________________,升高溫度時K值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現用傳感技術測定噴泉實驗中的壓強變化來認識噴泉實驗的原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制取氨氣時燒瓶中的固體常用CaO或CaCl2
B. 將濕潤的藍色石蕊試紙置于三頸瓶口,試紙變紅,說明NH3已經集滿
C. 關閉a,將單孔塞(插有吸入水的膠頭滴管)塞緊頸口c,打開b,完成噴泉實驗,電腦繪制三頸瓶內壓強變化曲線如圖2,則E點時噴泉最劇烈
D. 工業(yè)上,若出現液氨泄漏,噴稀鹽酸比噴灑NaHCO3溶液處理效果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一種正投入生產的大型蓄電系統(tǒng),放電前,被膜隔開的電解質為Na2S2和NaBr3,放電后分別變?yōu)?/span>Na2S4和NaBr。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放電時,負極反應為3NaBr-2e-=NaBr3+2Na+
B. 充電時,陽極反應為2Na2S2-2e-=Na2S4+2Na+
C. 放電時,Na+經過離子交換膜,由b池移向a池
D. 用該電池電解飽和食鹽水,產生2.24 L H2時,b池生成17.40gNa2S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請根據題意,選擇恰當的選項用字母代號或文字填空。
(1)中國的高鐵技術居于國際領先地位。
①高鐵座椅內填充有聚氨酯軟質泡沫。聚氨酯屬于___(填字母代號,下同)。
a.金屬材料 b.無機非金屬材料 c.有機高分子材料
②高鐵信息傳輸系統(tǒng)中使用了光導纖維。光導纖維的主要成分是___。
a.銅 b.石墨 c.二氧化硅
③高鐵軌道建設需用大量水泥。生產水泥的主要原料為黏土和___。
a.石灰石 b.粗鹽 c.純堿
④高鐵軌道建設鋪設的鐵軌屬于___(填“金屬鐵”或“鐵合金”)。
(2)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使用有利于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①控制燃煤產生的___(填化學式)排放,能夠減少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②煤的氣化和液化是實現能源清潔化的重要途徑。水煤氣中CO和H2在加熱、加壓和催化劑存在條件下可以合成液體燃料(CH3OH),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煤的干餾屬于__(填“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
(3)營養(yǎng)均衡有利于身體健康。
①人體內提供能量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為___、糖類和蛋白質。
②維生素是人體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如圖為某品牌維生素C泡騰片說明書的部分內容。該泡騰片中添加的著色劑是___。
③泡騰片溶于水時產生“沸騰”效果,是由于添加的酒石酸和___(填物質名稱)反應釋放出了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火法煉銅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冶煉銅的方法,其產量可占到銅總產量的85%以上,火法煉銅相關的方程式有
Cu2S(s)+O2(g)=2Cu(s)+SO2(g) ΔH1=-271.4kJ/mol 反應①
Cu2S(s)+2Cu2O(s)=6Cu(s)+SO2(g) ΔH2=+123.2kJ/mol 反應②
(1)Cu2S(s)在空氣中煅燒生成Cu2O(s)和SO2(g)的熱化學方程式是__。
(2)在2L的恒溫密閉容器中通入5mol氧氣并加入足量Cu2S發(fā)生反應①(不考慮其它反應),容器中的起始壓強為akPa,反應過程中某氣體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反應前3min平均反應速率v(SO2)=__mol/(L·min),該溫度下反應的平衡常數KP=__(KP為以分壓表示的平衡常數)。若保持溫度不變向平衡體系中再通入1mol氧氣,達到新平衡后氧氣的體積分數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平衡時氧氣的體積分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某學校實驗室從化學試劑商店買回的硫酸試劑標簽上的部分內容。據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該硫酸的物質的量濃度為9.2mol·L-1
B.該硫酸與等體積的水混合所得溶液的質量分數小于49%
C.配制200mL4.6mol·L-1的稀硫酸需取該硫酸50.0mL
D.該硫酸50.0mL與足量的銅反應可得到標準狀況下SO2氣體10.304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三乙酸錳可作單電子氧化劑,用如下反應可以制取三乙酸錳:4Mn(NO3)2·6H2O+26(CH3CO)2O=4(CH3COO)3Mn+8HNO2+3O2↑+40CH3COOH。
(1)基態(tài)錳原子的價層電子排布式為___。
(2)CH3COOH中碳原子的雜化形式為___。
(3)NO3-的空間構型是___,與NO3-互為等電子體的分子的化學式為___(任寫一種)。
(4)某種鎂鋁合金可作為儲鈉材料,該合金晶胞結構如圖所示,晶胞棱長為anm,晶體中每個鎂原子周圍距離最近的鋁原子數目為___,該晶體的密度為___g/cm3(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數值用NA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采用硫鐵礦焙燒取硫后的燒渣(主要成分為Fe2O3、SiO2、Al2O3,不考慮其他雜質)制取七水合硫酸亞鐵(FeSO4·7H2O),設計了如下流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溶解燒渣選用足量硫酸,試劑X選用鐵粉
B. 固體1中一定含有SiO2,控制pH是為了使Al3+轉化為Al(OH)3,進入固體2
C. 從溶液2得到FeSO4·7H2O產品的過程中,須控制條件防止其氧化和分解
D. 若改變方案,在溶液1中直接加NaOH至過量,得到的沉淀用硫酸溶解,其溶液經結晶分離也可得到FeSO4·7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