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具有優(yōu)良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是許多領域尤其是高技術產業(yè)的重要原料。羰基法提純粗鎳涉及的兩步反應依次為:
Ⅰ.Ni(S)+4CO(g) Ni(CO)4(g)+Q
Ⅱ.Ni(CO)4(g) Ni(S)+4CO(g)
完成下列填空:
(1)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要提高反應Ⅰ中Ni(CO)4的產率,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在一定條件下的2L密閉容器中制備Ni(CO)4,粗鎳(純度98.5%,所含雜質不與CO反應)剩余質量和反應時間的關系如右圖所示。Ni(CO)4在0~10min的平均反應速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反應Ⅱ達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條件不變,降低溫度,重新達到平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
a.平衡常數(shù)K增大 b.CO的濃度減小 c.Ni的質量減小 d.v逆[Ni(CO)4]增大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中各組性質的比較,正確的是( 。
①酸性:HClO4>HBrO4>HIO4 ②離子還原性:S2->Cl->Br ->I- ③沸點:HF>HCl>HBr>HI
④金屬性:K>Na>Mg>Al ⑤氣態(tài)氫化物穩(wěn)定性:HF>HCl>H2S ⑥半徑:O2->Na+>Na>Cl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硝基苯是重要的精細化工原料,是醫(yī)藥和染料的中間體,還可做有機溶劑。制備硝基苯的組裝如下圖反應裝置,過程如下:
步驟:取100 mL燒杯,用20 mL濃硫酸與濃硝酸18 mL配制混和酸,加入恒壓漏斗中。把18 mL苯加入三頸燒瓶中。
②向室溫下的苯中逐滴加入混酸,邊滴邊攪拌,混和均勻。
③在50-60℃下發(fā)生反應,直至反應結束。
④將反應后的液體依次用蒸餾水和10%Na2CO3溶液洗滌,最后再用蒸餾水洗滌得到粗產品。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配置混酸應先在燒杯中先加入 。
(2)恒壓滴液漏斗的優(yōu)點是 。
(3)實驗裝置中長玻璃管可用 代替(填儀器名稱)。
(4)反應結束后產品在液體的 層(填“上”或者“下”),分離混酸和產品的操作方法為 。
(5)為了得到更純凈的硝基苯,還須先向液體中加入 除去水,然后蒸餾。
(6)寫出制備硝基苯的化學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下列事實:(1)X+Y2+ = X2++Y;(2)Z+2H2O = Z(OH)2+H2 (3)Z2+氧化性比X2+弱;(4)由Y、W電極組成的原電池,電極反應為:W2++2e- = W,Y-2e-=Y2+,可知X、Y、Z、W的還原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
A、X>Z>Y>W B、Z>W>X>Y C、Z>X>Y>W D、Z>Y>X>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按圖示裝置進行實驗:A極是銅鋅合金,B極為純銅,電解質中含有足量的銅離子。通電一段時間后,若A極恰好全部溶解,此時B極質量增加7.68g,溶液質量增0.03g,則合金中Cu、Zn原子個數(shù)比為( )
A、4:1 B、3:1 C、2:1 D、任意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能達到預期目的的是( )
A.通過電泳實驗證明膠體帶電
B.通常利用丁達爾效應區(qū)別溶液與膠體
C.滲析實驗說明膠體粒子能透過半透膜
D.向煮沸的NaOH溶液中滴加FeCl3溶液可制備Fe(OH)3膠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離子方程式正確的是( )
A.Cl2通入水中:Cl2+H2O===2H++Cl-+ClO-
B.雙氧水中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H2O2+2H++2I-===I2+2H2O
C.用銅作電極電解CuSO4溶液:2Cu2++2H2O2Cu+O2↑+4H+
D.Na2S2O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2O+4H+===SO+3S↓+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環(huán)境污染已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威脅,下列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環(huán)境問題 | 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主要物質 | |
A | 酸雨 | 二氧化硫 |
B | 溫室效應 | 二氧化碳 |
C | 白色污染 | 二氧化硅 |
D | 光化學煙霧 | 二氧化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