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互不相等的奇數(shù),且X、Y、W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恰好等于Z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X與W的最高化合價之和為8,常見金屬元素Z的一種核素的質量數(shù)為28,中子數(shù)比質子數(shù)多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Y和W的含氧酸均為強酸
B.YW3分子中Y原子的雜化方式為sp2,分子的空間構型為平面三角形
C.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YX5是一種是否存在尚待確證的化合物,假如存在,該物質與水反應必然生成氣體X2,同時得到一種弱堿溶液
D.因為Z的氧化物熔點很高,不適宜于電解,故工業(yè)上常用電解Z與W的化合物的方法制取單質Z

分析 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互不相等的奇數(shù),四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分別為1、3、5、7中的一個,Z是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超過3,且X、Y、W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恰好等于Z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則X、Y、W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5、7,則Z為Al,其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3,而X與W的最高化合價之和為8,則Y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5,且Y的原子序數(shù)小于Al,故Y為N元素;W原子序數(shù)大于Al,最外層電子數(shù)只能為7,故W為Cl,X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則X為H或Li.

解答 解: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互不相等的奇數(shù),四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分別為1、3、5、7中的一個,Z是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shù)不超過3,且X、Y、W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恰好等于Z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則X、Y、W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5、7,則Z為Al,其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3,而X與W的最高化合價之和為8,則Y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5,且Y的原子序數(shù)小于Al,故Y為N元素;W原子序數(shù)大于Al,最外層電子數(shù)只能為7,故W為Cl,X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1,則X為H或Li.
A.Y和W的最高價含氧酸均為強酸,不是最高價含氧酸時,含氧酸不一定是強酸,故A錯誤;
B.NCl3分子中N原子孤電子對數(shù)=$\frac{5-1×3}{2}$=1,價層電子對數(shù)=3+1=4,N原子的雜化方式為sp3,分子的空間構型為三角錐形,故B錯誤;
C.由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YX5為NH4H,與水反應必然生成氣體H2和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為弱堿,故C正確;
D.Z與W的化合物為氯化鋁,屬于共價化合物,熔融狀態(tài)下不導電,Z的氧化物為氧化鋁,屬于離子化合物,熔點很高,工業(yè)上常用電解氧化鋁的方法制取單質鋁,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的關系,注意根據(jù)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奇數(shù)推斷元素,側重考查學生分析推理能力與知識遷移運用,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1.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標準狀況下,40gSO3的體積約為11.2L
B.硫粉在過量的純氧中燃燒生成SO3
C.使用清潔能源是防止酸雨發(fā)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D.CO、NO、NO2都是大氣污染氣體,在空氣中都能穩(wěn)定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依據(jù)氧化還原反應:2Ag+(aq)+Cu(s)═Cu2+(aq)+2Ag(s)設計的原電池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電極X的材料是Cu,電解質溶液Y是AgNO3;
(2)銀電極為電池的正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2Ag++2e-═2Ag  X電極上發(fā)生的電極反應為Cu-2e-═Cu2+
(3)外電路中的電子是從Cu電極流向Ag電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圖是測定植物的某一生命活動過程的實驗裝置.A瓶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B瓶中的石灰水的作用是驗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是否完全除凈,D瓶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石灰水變渾濁.此實驗說明植物具有呼吸作用性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題

5.乙醇性質探究
實驗一:左下圖為乙醇與金屬Na反應并檢驗其氣體產物的簡易裝置圖:
(1)在b中點燃氣體之前,應該先進行的操作為檢驗氣體純度.
(2)Na與乙醇反應,理論上只有H2一種氣體生成,但燃燒后將小燒杯倒轉過來,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蕩,發(fā)現(xiàn)石灰水變渾濁,則產生CO2原因是氫氣中混有乙醇蒸氣.
實驗二:乙醇和乙酸的酯化,用如圖所示裝置完成乙醇的酯化實驗:
(3)若生成用12.0g乙醇與足量的乙酸反應,生成9.0g CH3CO18OCH2CH3,則乙醇的轉化率為.
實驗三:由乙醇制備溴乙烷的反應原理如下:NaBr+H2SO4(濃)$\frac{\underline{\;\;△\;\;}}{\;}$NaHSO4+HBr;C2H5OH+HBr$\stackrel{△}{→}$C2H5Br+H2O
(4)若反應的溫度控制不當,會產生紅棕色氣體,并使制得的溴乙烷往往略帶黃色,則該紅棕色氣體中除Br2(g)和H2O(g)外還應有SO2(填化學式)氣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推斷題

15.【物質結構與性質】
A2-和B+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C、E為同周期元素,C核外電子總數(shù)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3倍;E元素最外層有一個未成對電子;F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但次外層有18個電子.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基態(tài)F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為1s22s22p63s23p33d104s1(或[Ar]3d104s1),F(xiàn)2+能與足量氨水反應得到深藍色透明溶液,該深藍色離子的結構式為
(2)六種元素中電負性最小的是Na,其中C、D、E的第一電離能由大到小順序為Cl>P>S(填元素符號).
(3)A、B 的氫化物所屬的晶體類型分別為分子晶體、離子晶體.
(4)指出A、D的簡單氫化物中沸點較高的物質并說明原因H2O,水分子間能形成氫鍵.
(5)C和E的單質反應可生成組成比為1:3的化合物,該化合物的立體構型名稱為三角錐形,中心原子的雜化軌道類型為sp3
(6)A和B能夠形成化合物Y,其晶胞結構如圖所示,晶胞參數(shù)為a nm,Y的化學式為Na2O,列式計算晶體Y的密度(可不化簡)$\frac{\frac{62}{{N}_{A}}×4}{(a×1{0}^{-7})^{3}}$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2.下列有關電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手機上用的鋰離子電池屬于二次電池
B.銅鋅原電池工作時,電子從銅電極流向鋅電極
C.氫氧燃料電池可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D.鋅錳干電池中,鋅電極是負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Fe3O4是重要的化學試劑,鐵粉在氧氣中燃燒是制取它最為常見和快捷的方法.圖1是制取四氧化三鐵的系列裝置,A裝置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并要求氣流穩(wěn)定,流速可控.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2中儀器a的名稱是長頸漏斗.
(2)根據(jù)題目要求,在圖2中最好選擇③(填序號)作為A裝置.
(3)對圖2中裝置①進行氣密性檢查的方法是用止水夾夾緊橡膠管,向分液漏斗中加足量水,過一會兒,水不再下滴,說明裝置①的氣密性良好.
(4)在B裝置中發(fā)生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2Na2O2+2CO2═2Na2CO3+O2
(5)當產生的氣體與事先預熱的鐵粉接觸時,在硬質玻璃管中將觀察到的明顯現(xiàn)象是鐵粉燃燒,有火星產生,生成黑色固體.
(6)反應一段時間后,若將硬質玻璃管中的固體粉末用鹽酸溶解,取少許溶液于試管中,加入淀粉碘化鉀溶液,沒有藍色出現(xiàn),推測固體粉末中除Fe3O4外,一定有鐵粉.
(7)若鐵粉被完全消耗,某同學為確定生成物中有+2價鐵,取少量生成物于試管中,加入適量的稀硫酸溶解.
①寫出溶解過程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Fe3O4+8H+═2Fe3++Fe2++4H2O.
②寫出確定+2價鐵所用試劑名稱、操作步驟、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用小試管取少量高錳酸鉀溶液,滴入幾滴題述溶液,若紫色變淺,說明有Fe2+存在(或用小試管取少量溶液后,向其中逐滴加入K3[Fe(CN)6]溶液,若出現(xiàn)藍色沉淀,說明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高鐵酸鈉(Na2FeO4)是一種新型、高效、多功能水處理劑,是比Cl2、O3、ClO2、KMnO4氧化性更強、無二次污染的綠色水處理劑.工業(yè)制高鐵酸鈉的方法有如下兩種:
濕法制備的主要離子反應為:2Fe(OH)3+3ClO-+4OH-═2FeO42-+3Cl-+5H2O,
干法制備的主要反應為:2FeSO4+6Na2O2═2Na2FeO4+2Na2O+2Na2SO4+O2
則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Na2FeO4可氧化水中的H2S、NH3,生成的Fe(OH)3膠體還能吸附懸浮雜質
B.濕法中FeO42-是氧化產物;干法中O2也是氧化產物
C.干法中每生成1mol Na2FeO4,這個反應共轉移4mol電子
D.高鐵酸鈉中鐵顯+6價,它在氧化還原反應中通常被還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