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為了講授“氯氣的性質(zhì)和用途”,一老師以二氧化錳和濃鹽酸為主要原料制取氯氣,并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其中A是連有注射器針頭的橡皮管,針頭已插入并穿過橡皮塞)進行教學。
試回答下列問題:
(1)乙和丙中的現(xiàn)象分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上述現(xiàn)象可得出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化學式)具有漂白作用;
(2)分離丁中液體的方法是 _______;
(3)圓底燒瓶內(nèi)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液漏斗與燒瓶連接橡皮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燒杯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將產(chǎn)生的Cl2通入FeCl2溶液中得到含有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實驗測得混合物中n(Fe元素)∶n(Cl元素)=1:2.4,則該溶液中Fe2+和Fe3+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約為______。
【答案】布條不褪色 布條褪色 HClO 分液 MnO2+4HCl(濃)MnCl2+Cl2↑+2H2O 平衡氣壓,使鹽酸順利流下 Cl2 + 2OH- =Cl- + ClO- + H2O 3:2
【解析】
制得的氯氣經(jīng)過濃硫酸干燥后得到干燥的氯氣(可能混有少量氯化氫氣體),結(jié)合氯氣和氯水的性質(zhì)分析解答(1)~(3)和(5);
(4)根據(jù)橡皮管可以使分液漏斗與燒瓶內(nèi)氣壓相等分析解答;
(6)設二價鐵離子物質(zhì)的量為x,三價鐵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y,依據(jù)n(Fe元素)∶n(Cl元素)=1∶2.4計算解答。
(1)氯氣不具有漂白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通入到乙中的氯氣為干燥氯氣,所以不能使紅色布條褪色,通入丙中的氯氣與濕潤布條中的水反應生成有漂白性的次氯酸,所以有色布條褪色,故答案為:紅布條不褪色;紅布條褪色;HClO;
(2)氯氣與碘化鉀反應生成碘單質(zhì),碘易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大于水,分層,所以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離,故答案為:分液;
(3)二氧化錳和濃鹽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氯氣、氯化錳和水,化學方程式:MnO2+4HCl(濃) MnCl2+Cl2↑+2H2O,故答案為:MnO2+4HCl(濃) MnCl2+Cl2↑+2H2O;
(4)利用針頭的橡皮管連接后,分液漏斗與燒瓶內(nèi)氣壓相等,有利于液體流下,故答案為:平衡氣壓,使鹽酸順利流下;
(5)己燒杯中氫氧化鈉與氯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l2 + 2OH- =Cl-+ ClO- + H2O,故答案為:Cl2 + 2OH- =Cl-+ ClO- + H2O;
(6)設二價鐵離子物質(zhì)的量為x,三價鐵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y,則氯離子的物質(zhì)的量為2x+3y,依據(jù)n(Fe元素)∶n(Cl元素)=1∶2.4可知:(x+y)∶(2x+3y)=1∶2.4,解得x∶y=3∶2,故答案為:3∶2。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以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則關(guān)于熱化學方程式C2H2(g)+O2 (g)→2CO2 (g)+H2O(l) △H =-1300kJ/mol 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當1 NA個水分子生成且為液體時,吸收1300kJ的能量
B.當10 NA個電子轉(zhuǎn)移時,該反應放出1300kJ的能量
C.當2 NA個碳氧共用電子對生成時,放出1300kJ的能量
D.當4 NA個碳氧共用電子對生成時,放出1300kJ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實驗室里制取少量FeCl3,可按照一定順序連接下圖中所列裝置,所通過的氣體過量且反應充分。試回答以下問題:
(1)實驗時,各裝置接口的連接順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a、b、c、d等字母表示);
(2)C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檢驗B裝置中反應后鐵是否有剩余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此方法可制得無水氯化鐵。你認為能否改用Fe和鹽酸反應,再通入過量氯氣、蒸干溶液的方法來制取無水氯化鐵,________(答:是或否);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不能正確表示下列變化的離子方程式的是
A.MnO2與濃鹽酸加熱:MnO2+4H++2Cl-Mn2++Cl2↑+2H2O
B.FeCl2溶液在空氣中變質(zhì):12Fe2++3O2+6H2O=8Fe3++4Fe(OH)3↓
C.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2ClO-+CO2+H2O=2HClO+CO32-
D.R-NH2電離:R-NH2+H2OR-NH3++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為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2C+SiO22CO↑十Si,則每生成4.48 L CO時轉(zhuǎn)移電子0.4NA
B.1 mol NH3完全溶于水,則n(NH3·H2O)+n(NH4+)=l mol
C.氯化鋁在氣態(tài)時以雙聚分子存在,其球棍模型為,則1 mol雙聚分子中含有電子數(shù)為128NA
D.2SO2(g)+O2(g)2SO3(l) △H=-a kJ·mol-1(a>0),則每生成2 mol SO3(l)時吸熱a 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圖示與對應的敘述相符的是( )
A. 圖1表示常溫下,稀釋HA、HB兩種酸的稀溶液時,溶液pH隨加水量的變化,則等物質(zhì)的量濃度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c(Na+)>c(A-)>c(B-)>c(OH-)>c(H+)
B. 圖2中在b點對應溫度下,將pH=2的H2SO4溶液與pH=12的NaOH溶液等體積混合后,溶液顯中性
C. 用0.0100 mol/L硝酸銀標準溶液,滴定濃度均為0.1000 mol/L Cl-、Br-及I-的混合溶液,由圖3曲線,可確定首先沉淀的是Cl-
D. 圖4表示在N2(g)+3H2(g) 2NH3(g)達到平衡后,減小NH3濃度時速率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數(shù)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標準狀況下,11.2LCH2Cl2中所含C-Cl鍵的數(shù)目與22.4LHF中所含F原子數(shù)目相等
B. 1L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數(shù)目一定為0.1NA
C. 1mol過氧化鈉分別與足量CO2、SO2反應,轉(zhuǎn)移的電子數(shù)均為2NA
D. 10g質(zhì)量分數(shù)為46%的乙醇水溶液中含有的氫原子總數(shù)為1.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藥物阿比朵爾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其合成路線如下:
已知:①+HCHO+
②RX RLiX RSH
請回答: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___。
A.化合物A能發(fā)生加成、取代和氧化反應,不發(fā)生還原反應
B.化合物B具有弱堿性
C.化合物D與FeCl3溶液發(fā)生顯色反應
D.阿比朵爾的分子式是C22H25N2O3BrS
(2)寫出化合物D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
(3)寫出G→阿比朵爾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
(4)設計從E→F的合成路線(用流程圖表示,無機試劑任選)___________。
(5)寫出化合物A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同分異構(gòu)體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
①1H-NMR譜和IR譜檢測表明:分子中共有4種氫原子,含氮氧單鍵和碳氧雙鍵;
②含有苯環(huán)和含氮五元雜環(huán),且兩環(huán)共棱連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一定條件下存在反應C(s)+H2O(g)CO(g)+H2(g)△H>0;向甲、乙、丙三個恒容容器中加入一定量C和H2O,各容器中溫度、反應物的起始量如表,反應過程中CO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容器 | 甲 | 乙 | 丙 |
容積 | 0.5 L | 0.5 L | V |
溫度 | T1℃ | T2℃ | T1℃ |
起始量 | 2 molC 1 molH2O | 1 molCO 1 molH2 | 4 molC 2 molH2O |
A. 甲容器中,反應在前15 min的平均速率v(H2)=0.1 mol·L-1·min-1
B. 丙容器的體積V>0.5L
C. 當溫度為T1℃時,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K=2.25
D. 乙容器中,若平衡時n(H2O)=0.4 mol,則T1<T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