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物質(zhì)的溶液加熱蒸干、灼燒后,所得的固體成份不相同的是
A. FeCl2、FeCl3 B. NaHCO3、Na2CO3
C. Al2(SO4)3、AlCl3 D. Mg(HCO3)2、MgCl2
【答案】C
【解析】A. 在加熱蒸干過程中,FeCl2、FeCl3的水解產(chǎn)物HCl逸出,FeCl2不斷水解產(chǎn)生Fe(OH)2,Fe(OH)2被空氣中氧氣氧化為Fe(OH)3,FeCl3不斷水解產(chǎn)生Fe(OH)3,Fe(OH)3灼燒分解得到固體Fe2O3,所得的固體成份相同;B. NaHCO3分解產(chǎn)生固體Na2CO3,所得的固體成份相同;C. Al2(SO4)3所得固體成分不變,AlCl3的水解產(chǎn)物HCl逸出,AlCl3不斷水解產(chǎn)生Al(OH)3,Al(OH)3灼燒分解得到固體Al2O3,所得的固體成份不相同;D. Mg(HCO3)2、受熱分解產(chǎn)生固體MgO,MgCl2的水解產(chǎn)物HCl逸出,MgCl2不斷水解產(chǎn)生Mg(OH)2,Mg (OH)2灼燒分解得到固體MgO,所得的固體成份相同。故選C。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guān)敘述,正確的是( )
A. Cl2的水溶液能導(dǎo)電,所以Cl2是電解質(zhì)
B. 0.01 mol/L的氨水可以使酚酞試液變紅,說明氨水是弱電解質(zhì)
C. 在某溫度下,測得純水中c(H+)=2×10-7 mol/L,則c(OH-)為5×10-8mol/L
D. 常溫下,0.1mol/L亞硝酸(HNO2)溶液的pH值為2.145,則亞硝酸是弱電解質(zh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依據(jù)熱化學(xué)方程式得出的結(jié)論正確的是 ( ) ( )。
A. 已知2H2(g)+O2(g)===2H2O(g) ΔH=-483.6 kJ·mol-1,則氫氣的燃燒熱為241.8 kJ·mol-1
B.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則含40.0 g NaOH的稀溶液與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57.3 kJ的熱量
C. 已知2C(s)+2O2(g)===2CO2(g) ΔH=a;2C(s)+O2(g)===2CO(g) ΔH=b,則a>b
D. 已知C(石墨,s)===C(金剛石,s) ΔH>0,則石墨比金剛石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鎂/H2O2酸性燃料電池采用海水作電解質(zhì)(加入一定量的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此燃料電池的總反應(yīng)為Mg+H2O2===Mg(OH)2
B. 正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yīng)為H2O2+2H++2e-===2H2O
C. 工作時,正極周周海水的pH增大
D. 電池工作時,溶液中的H+向正極移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根據(jù)元素周期表1~20號元素的性質(zhì)和遞變規(guī)律,回答下列問題。
(1)屬于金屬元素的有________種,金屬性最強(qiáng)的元素與氧反應(yīng)生成的化合物為________(填兩種化合物的化學(xué)式);
(2)屬于稀有氣體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號,下同);
(3)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
(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徑最大的是(稀有氣體除外)________;
(5)推測Si、N最簡單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________強(qiáng)于________(填化學(xué)式)。
(6)電負(fù)性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電負(fù)性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
(7)原子中p軌道半充滿的元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小組同學(xué)設(shè)計如下實驗,研究亞鐵鹽與H2O2溶液的反應(yīng)。
【實驗I】試劑:酸化的0.5mol·L-1 FeSO4溶液(pH =0.2),5%H2O2溶液(pH=5)。
操作 | 現(xiàn)象 |
取2mL上述FeSO4溶液于試管中,加入5滴5%H2O2溶液 | 溶液立即變?yōu)樽攸S色,稍后,產(chǎn)生氣泡。測得反應(yīng)后溶液pH = 0.9 |
向反應(yīng)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 溶液變紅 |
(1)上述實驗中H2O2溶液與FeSO4溶液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產(chǎn)生氣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Ⅱ】試劑:未酸化的0.5mol·L-1FeSO4溶液(pH=3),5% H2O2溶液(pH=5)
操作 | 現(xiàn)象 |
取2mL5%H2O2溶液于試管中, 加入5滴上述FeSO4溶液, | 溶液立即變?yōu)樽攸S色,產(chǎn)生大量氣泡,并放熱,反應(yīng)混合物顏色加深且有渾濁。測得反應(yīng)后溶液pH =1.4 |
(3)將上述混合物分離,得到棕黃色沉淀和紅褐色膠體。取部分棕黃色沉淀洗凈,加4 mol·L-1鹽酸,沉淀溶解得到黃色溶液。初步判斷該沉淀中含有Fe2O3,經(jīng)檢驗還含有SO42-。檢驗棕黃色沉淀中SO4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4)對于生成紅褐色膠體的原因,提出兩種假設(shè):
ⅰ.H2O2溶液氧化Fe2+消耗H+
ii. Fe2+氧化的產(chǎn)物發(fā)生了水解
①根據(jù)實驗Ⅱ記錄否定假設(shè)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實驗驗證假設(shè)ⅱ: 取__________溶液,加熱,溶液變?yōu)榧t褐色,pH下降,證明假設(shè)ii成立。
(5)將FeSO4溶液加入H2O2溶液后,產(chǎn)生紅褐色膠體,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實驗Ⅲ】若用FeCl2溶液替代FeSO4溶液,其余操作與實驗Ⅱ相同,除了產(chǎn)生與Ⅱ相同的現(xiàn)象外,還生成刺激性氣味氣體,該氣體能使?jié)駶櫟乃{(lán)色石蕊試紙變紅但不褪色。
(6)產(chǎn)生刺激性氣味氣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由實驗I、Ⅱ、Ⅲ可知,亞鐵鹽與H2O2反應(yīng)的現(xiàn)象與______________(至少寫兩點)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1)科學(xué)家最近研制出利用太陽能產(chǎn)生激光,并在二氧化鈦(TiO2)表面作用使海水分解得到氫氣的新技術(shù)。
太陽光分解海水時,光能轉(zhuǎn)化為______能,二氧化鈦起______作用。水分解時,斷裂的化學(xué)鍵是_______(填“離子鍵”、“極性共價鍵”、“非極性共價鍵”),分解海水的反應(yīng)屬于______反應(yīng)(填“放熱”或“吸熱”)。
(2)現(xiàn)有兩個反應(yīng):①NaOH+HCl=NaCl+H2O,②Fe+H2SO4=FeSO4+H2↑。其中為放熱反應(yīng)的是______,(填序號,下同)能設(shè)計成原電池的是______。
(3)ZnMnO2干電池應(yīng)用廣泛,其電解質(zhì)溶液是ZnCl2NH4Cl混合溶液。
①該電池的負(fù)極材料是______,該電極反應(yīng)式為______。
②若ZnCl2NH4Cl混合溶液中含有雜質(zhì)Cu2+,會加速其電極的腐蝕,其主要原因是_____。
③欲除去Cu2+,最好選用下列試劑中的______(填代號)。
A.NaOH B.Zn C.Fe D.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pH=2的H2SO4與pH=1的硝酸溶液中c(H+)之比為1:10
B. 0.2 molL-1與0.1 molL-1醋酸中c(H+)之比為2:1
C. 100℃時,純水的pH=6,顯酸性
D. 100mL, pH=3的鹽酸和醋酸溶液,分別與足量鋅反應(yīng)后,所得H2的質(zhì)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題目】用H2O2和H2SO4的混合溶液可溶出廢舊印刷電路板上的銅。已知:
Cu(s)+2H+(aq)=Cu2+(aq)+H2(g) △H=+64.39kJ·mol-1
2H2O2(l)=2H2O(l)+O2(g) △H=-196.46kJ·mol-1
H2(g)+1/2O2(g)=H2O(l) △H=-285.84kJ·mol-1
在H2SO4溶液中,Cu與H2O2反應(yīng)生成Cu2+(aq)和H2O(l)的反應(yīng)熱△H等于( )
A. -417.91kJ·mol-1 B. -319.68kJ·mol-1
C. +546.69kJ·mol-1 D. -448.46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