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NH3是極性分子,分子中N原子是在3個H原子所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
B CCl4是非極性分子,分子中C原子處在4個Cl原子所組成的正方形的中心
C H2O是極性分子,分子中O原子不處在2個H原子所連成的直線的中央
D CO2是非極性分子,分子中C原子不處在2個O原子所連成的直線的中央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13C和14C屬于同一種元素,它們互為同位素
B.1H和2H是不同的核素,它們的質(zhì)子數(shù)相等
C.14C和14N的質(zhì)量數(shù)相等,它們的中子數(shù)不等
D.6Li和7Li的電子數(shù)相等,中子數(shù)也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關(guān)于元素的敘述正確的是
A.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能形成共價化合物
B.只有在原子中,質(zhì)子數(shù)才與核外電子數(shù)相等
C.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長的周期含有36種元素
D.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共價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只能是2或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A、B、C、D和E 5種分子所含原子數(shù)目依次為1、2、3、4和6,且都含有18個電子。又知B、C和D是由兩種元素的原子組成。請回答:
(1)組成A分子的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式是 ;
(2)B和C的分子式分別是 和 ;C分子的立體結(jié)構(gòu)呈 形,該分子屬于 分子(填“極性”或“非極性”);
(3)若向D的稀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有無色氣體生成。則D的分子式是 ,該反應(yīng)的化學(xué)方程式為 ;
(4)若將1mol E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只生成1mol CO2和2molH2O,則E的分子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物質(zhì)發(fā)生變化時,所克服的粒子間相互作用屬于同種類型的是
A.液溴和苯分別受熱變?yōu)闅怏w
B.干冰和氯化銨分別受熱變?yōu)闅怏w
C.二氧化硅和鐵分別受熱熔化
D.食鹽和葡萄糖分別溶解在水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甲、乙兩元素原子的L層電子數(shù)都是其它層電子總數(shù)的2倍。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
A.甲與乙處于同一周期
B.甲與乙處于同一主族
C.甲與乙的單質(zhì)都是原子晶體
D.甲與乙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為偶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3,5—二甲氧基苯酚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其合成反應(yīng)如下:
該反應(yīng)后的混合物含有:3,5—二甲氧基苯酚、甲醇、水和HCl。
已知:甲醇、乙醚和3,5—二甲氧基苯酚的部分物理性質(zhì)如下表:
物質(zhì) | 沸點/℃ | 熔點/℃ | 密度(20℃)/(g/cm3) | 溶解性 |
甲醇 | 64.7 | — | 0.7915 | 易溶于水 |
乙醚 | 34.5 | — | 0.7138 | 難溶于水 |
3,5—二甲氧基苯酚 | 172 | 36 | — | 易溶于甲醇、乙醚, 微溶于水 |
現(xiàn)在實驗室對反應(yīng)后的混合物進行分離提純:
(1)利用與其它物質(zhì) 差異較大的特點,可先用蒸餾法分離出甲醇,蒸餾操作時使用的玻璃儀器有:酒精燈、 、溫度計、冷凝管 、接引管、錐形瓶。
(2)①蒸餾出甲醇后,加入乙醚進行 、 操作,有機層在分液漏斗的 層。
②雙項選擇:選用乙醚這種試劑的主要原因是( )
A.乙醚易揮發(fā)
B.3,5—二甲氧基苯酚在乙醚中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C.乙醚難溶于水
D.3,5—二甲氧基苯酚熔點較低
(3)經(jīng)上述步驟分離得到的有機層再用飽和NaHCO3溶液洗滌,其目的是 。
(4)洗滌完成后,加入無水CaCl2干燥,過濾除去干燥劑,蒸餾除去乙醚,得到固體產(chǎn)物,為進一步提純固體產(chǎn)物還要進行 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已知C2H4和C3H6的混合物的質(zhì)量為a g,則該混合物
A.所含共用電子對數(shù)目為NA B.所含碳氫鍵數(shù)目為
C.燃燒時消耗的O2一定是 L D.所含原子總數(shù)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