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某研究小組進行Mg(OH)2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實驗探究.實驗如下:

(1)實驗I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Mg2++2OH-═Mg(OH)2↓.
(2)比較2.0mol•L-1鹽酸pH1和2.0mol•L-1 NH4Cl溶液pH2大小:pH1< pH2,原因是由于鹽酸完全電離,NH4+部分水解:NH4++H2O?NH3•H2O+H+,導致同濃度兩溶液中,鹽酸中H+濃度大于NH4Cl溶液中H+濃度.
(3)用平衡移動原理解釋i中沉淀溶解的原因:Mg(OH)2(s)?Mg2+(aq)+2OH-(aq),鹽酸中的H+與OH-中和使得OH-濃度減小,
平衡右移,沉淀溶解.
(4)iii是i和ii的對比實驗,目的是排除實驗i、ii中溶劑水使沉淀溶解的可能性.
(5)推測ii中沉淀溶解的原因.
推測一,NH4Cl溶液顯酸性,溶液中的H+可以結合OH-,進而使沉淀溶解;
推測二,溶液中c(NH4+)較大,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6)為探究ii中沉淀溶解的原因,小組同學繼續(xù)進行實驗:
①取4mL2.0mol•L-1NH4Cl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濃氨水,得到pH為8的混合溶液,再向同樣Mg(OH)2沉淀中加入該混合溶液,沉淀溶解.
②上述實驗結果證明(5)中的推測二成立,理由是混合后溶液中c(H+)=10-8mol•L-1非常小,c(NH4+)=2.0mol•L-1較大,故能確定是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分析 (1)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
(2)氯化氫為強電解質完全電離,鹽類水解是微弱的,據(jù)此分析解答;
(3)依據(jù)沉淀溶解平衡移動原理及影響因素解答;
(4)依據(jù)實驗iii條件為加入蒸餾水判斷解答;
(5)依據(jù)銨根離子能夠水生成一水合氨和氫離子,銨根離子能夠與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一水合氨的性質解答;
(6)向4mL 2mol•L-1 NH4Cl溶液中滴加2滴濃氨水,得到pH約為8的混合溶液,溶液呈堿性,如氫氧化鎂能溶解,可說明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解答 解:(1)氫氧化鈉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鈉,離子方程式:Mg2++2OH-═Mg(OH)2↓;
故答案為:Mg2++2OH-═Mg(OH)2↓;
(2)由于鹽酸中氯化氫為強電解質,完全電離,NH4+部分水解:NH4++H2O?NH3•H2O+H+,導致同濃度兩溶液中,鹽酸中H+濃度大于NH4Cl溶液中H+濃度,所以2.0mol•L-1鹽酸pH1和2.0mol•L-1 NH4Cl溶液,鹽酸中氫離子濃度大于氯化銨中氫離子濃度,所以pH1<pH2;
故答案為:<;由于鹽酸完全電離,NH4+部分水解:NH4++H2O?NH3•H2O+H+,導致同濃度兩溶液中,鹽酸中H+濃度大于NH4Cl溶液中H+濃度
(3)氫氧化鎂溶液中存儲沉淀溶解平衡:Mg(OH)2(s)?Mg2+(aq)+2OH -(aq),加入鹽酸后,鹽酸中的H+與OH-中和使得OH-濃度減小,
平衡右移,沉淀溶解;
故答案為:Mg(OH)2(s)?Mg2+(aq)+2OH -(aq),鹽酸中的H+與OH-中和使得OH-濃度減小,平衡右移,沉淀溶解;
(4)實驗iii條件為只加蒸餾水,現(xiàn)象沉淀不溶解,可以排除實驗i、ii中溶劑水使沉淀溶解的可能性;
故答案為:實驗i、ii中溶劑水使沉淀溶解的可能性;
(5)銨根離子能夠水生成一水合氨和氫離子,銨根離子能夠與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一水合氨的性質,所以推測ii中沉淀溶解的原因:
推測一,NH4Cl溶液顯酸性,溶液中的H+可以結合OH-,進而使沉淀溶解;推測二,溶液中c(NH4+)較大,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故答案為:溶液中c(NH4+)較大,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6)向4mL 2mol•L-1 NH4Cl溶液中滴加2滴濃氨水,得到pH約為8的混合溶液,溶液呈堿性,如氫氧化鎂能溶解,可說明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配制理由:混合溶液顯堿性,c(H+)非常小,c(NH4+)較大能確定是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故答案為:
①4 mL 2.0 mol•L-1 NH4Cl;
②二   理由:混合后溶液中c(H+)=10-8 mol•L-1非常小,c(NH4+)=2.0 mol•L-1較大,故能確定是NH4+結合OH-使沉淀溶解.

點評 本題考查較為綜合,側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實驗能力的考查,為高頻考點,注意把握影響沉淀平衡,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的因素,綜合把握相關基本理論知識,注重基礎知識的學習,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下列實驗操作中錯誤的是(  )
A.過濾時,玻璃棒的末端應輕輕靠在三層濾紙上
B.蒸餾時,應使溫度計水銀球靠近蒸餾燒瓶的支管口處
C.分液時,分液漏斗中下層液體從下口放出,上層液體從上口倒出
D.稱氫氧化鈉時,不能直接稱量,要放在紙片上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FeCl3溶液、Fe(OH)3膠體、Fe(OH)3濁液是三種重要的分散系,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Fe(OH)3膠體區(qū)別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質特征是分散質粒子的直徑在10-9~10-7米之間
B.分別用一束光透過三種分散系,只有Fe(OH)3膠體具有丁達爾效應
C.往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并適當加熱,可制得Fe(OH)3膠體
D.三種分散系中分散質均屬于電解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近年來對CO2的有效控制及其高效利用德爾研究正引起全球廣泛關注.據(jù)中國化工報報道,用CaSO4代替O2與燃料CO反應,既可以提高燃燒效率,又能得到高純度CO2,是一種高效、清潔、經濟的新型燃燒技術.反應①為主反應,反應②和③為副反應.
①$\frac{1}{4}$CaSO4(s)+CO(g)?$\frac{1}{4}$CaS(s)+CO2(g)△H1=-47.3kJ/mol
②CaSO4(s)+CO(g)?CaO(s)+CO2(g)+SO2(g)△H2=+210.5kJ/mol
③CO(g)?$\frac{1}{2}$C(s)+$\frac{1}{2}$CO2(g)△H3=-86.2kJ/mol
(1)反應2 CaSO4(s)+7CO(g)?CaS(s)+CaO(s)+C(s)+6CO2(g)+SO2(g)的△H=       (用△H1△H2△H3表示).
(2)反應①~③的平衡常數(shù)的對數(shù)lgK隨反應溫度T的變化曲線見圖1(反應①已標明).結合各反應的△H,歸納lgK~T曲線變化規(guī)律
(a)當△H>0時,lgK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當△H<0時,lgK隨溫度升高而減。
(b)當溫度同等變化時,△H的數(shù)值越大lgK的變化越大.
(3)向盛有CaSO4的真空恒容容器中充入CO,反應①于900°C達到平衡,c(CO)平衡=8.0×10-2mol•L-1,計算CO的轉化率(忽略副反應,結果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99%.為減少副產物②,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C.(填編號).
A.控制適當溫度,體系溫度不宜過高 B.增大體系壓強 C.在初始燃料中加入適量CO2 D.減少CaSO4的用量
(4)一定條件下,在體積為2L的真空密閉容器中加入1molCaSO4和1molCO,假設只發(fā)生反應②,測得二氧化碳的物質的量濃度隨溫度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圖中A表示CO2的平衡濃度與溫度的關系曲線,B表示不同溫度下反應經過相同時間時CO2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變化曲線.
則:溫度為T5℃時,該反應耗時40s達到平衡,則T5℃時,該反應的反應速率v(CO2)為0.005mol/(L•s).請說明隨溫度的升高,曲線B向曲線A逼近的原因:隨著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達到平衡所需要的時間變短.
(5)某溫度下,2L的密閉容器中只發(fā)生反應①,已知某組實驗c(CO2)與反應時間t變化曲線.若在t0時刻將容器的體積擴大至4L,請在圖中繪出c(CO2)與反應時間t變化曲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某學生探究AgCl、Ag2S沉淀轉化的原因.
步  驟現(xiàn)   象
Ⅰ.將NaCl與AgNO3溶液混合產生白色沉淀
Ⅱ.向所得固液混合物中加Na2S溶液沉淀變?yōu)楹谏?/TD>
Ⅲ.濾出黑色沉淀,加入NaCl溶液較長時間后,沉淀變?yōu)槿榘咨?/TD>
(1)Ⅰ中的白色沉淀是AgCl.
(2)Ⅱ中能說明沉淀變黑的離子方程式是2AgCl(s)+S2-?Ag2S(s)+2Cl-,沉淀轉化的主要原因是Ag2S比AgCl溶解度更。
(3)濾出步驟Ⅲ中乳白色沉淀,推測含有AgCl.用濃HNO3溶解,產生紅棕色氣體,部分沉淀未溶解,過濾得到濾液X和白色沉淀Y.
。騒中滴加Ba(NO3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ⅱ.向Y滴加KI溶液,產生黃色沉淀
①由ⅰ判斷,濾液X中被檢出的離子是SO42-
②由ⅰ、ⅱ可確認步驟Ⅲ中乳白色沉淀含有AgCl和另一種沉淀S.
(4)該學生通過如下對照實驗確認了步驟Ⅲ中乳白色沉淀產生的原因:在NaCl存在下,氧氣將Ⅲ中黑色沉淀氧化.
現(xiàn)象 B.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白色沉淀
 C.一點時間后,無明顯變化
①A中產生的氣體是O2
②C中盛放的物質W是Ag2S的懸濁液.
③該同學認為B中產生沉淀的反應如下(請補充完整):
2Ag2S+1O2++4NaCl+2H2O?4AgCl+2S+4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25℃時,F(xiàn)e(OH)2和Cu(OH)2的飽和溶液中,金屬陽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的負對數(shù)[-lgC(M2+)]與溶液PH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已知:該溫度下,Ksp[Cu(OH)2]<Ksp[Fe(OH)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線表示Fe(OH)2飽和溶液中的變化關系,且Ksp[Fe(OH)2]=10-15.1
B.當Fe(OH)2和Cu(OH)2沉淀共存時,溶液中C(Fe2+):C(Cu2+)=1:104.6
C.向X點對應的飽和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可轉化為Y點對應的溶液
D.除去CuSO4溶液中含有的少量Fe2+,可加入適量Cu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氨是氮循環(huán)中的重要物質,氨的合成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人工固氮方法.
(1)已知:H-H鍵能為436kJ•mol-1,N≡N鍵能為945kJ•mol-1,N-H鍵能為391kJ?mol-1.寫出合成氨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N2(g)+3H2(g)?2NH3(g)△H=-93kJ•mol-1
(2)恒溫下,往一個2L的密閉容器中充入2.6mol H2和1mol N2,反應過程中對NH3的濃度進行檢測,得到的數(shù)據(jù)如表所示:
時間/min51015202530
c(NH3)/mol•L-10.080.140.180.200.200.20
5min內,消耗N2的平均反應速率為0.008mol•L-1•min-1,此條件下該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K=0.1[或0.1(mol•L-1-2];反應達到平衡后,若往平衡體系中加入H2、N2和NH3各2mol,化學平衡將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填“正反應”或“逆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1)已知在2L的容器中進行下列可逆反應,各物質的有關數(shù)據(jù)如下:
aA (g)+bB (g)?2C(g)
起始物質的量濃度(mol/L)1.510
2s末物質的量濃度(mol/L)0.90.80.4
則:①該可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3A(g)+B(g)?2C(g);
②0到2s用物質B來表示的反應速率為0.1mol/(L•s);
③從反應開始到2s末,A的轉化率為40%;
④下列事實能夠說明上述反應在該條件下已經達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是BE.
A.vB(反應)=vC(生成)                      B.容器內氣體的總壓強保持不變
C.容器內氣體的密度不變             D.vA:vB:vC=3:2:2
E.容器內氣體C的物質的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
(2)①鋅電池有望代替鉛蓄電池,它的構成材料是鋅、空氣、某種電解質溶液,發(fā)生的總反應式是:2Zn+O2=2ZnO.則該電池的負極材料是鋅;
②瑞典ASES公司設計的曾用于驅動潛艇的液氨-液氧燃料電池示意圖如圖,該燃料電池工作時,電池的總反應為4NH3+3O2=2N2+6H2O;負極的電極反應為2NH3-6e-+6OH-═N2+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9.到目前為止,由化學能轉變的熱能或電能仍然是人類使用的最主要的能源.
(1)在25℃、101kPa下,8g的甲醇(CH3OH)完全燃燒生成CO2和液態(tài)水時放出176kJ的熱量,則表示甲醇燃燒熱的熱化學方程式為CH3OH(l)+$\frac{3}{2}$O2(g)=CO2(g)+2H2O(l)△H=-704kJ•mol-1
(2)化學反應中放出的熱能(焓變,△H)與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鍵能(E)有關.
已知:H2 (g)+Cl2 (g)=2HCl (g)△H=-185kJ/mol
E(H-H)=436kJ/mol          E(Cl-Cl)=243kJ/mol
則E(H-Cl)=432J/mol,
(3)CuCl(s)與O2反應生成CuCl2(s)和一種黑色固體.在25℃、101kPa下,已知該反應每消耗1mol CuCl(s),放熱44.4kJ,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是4CuCl(s)+O2(g)=2CuCl2(s)+2CuO(s)△H=-177.6kJ/mol.
(4)FeCO3在空氣中加熱反應可制得鐵系氧化物材料.
已知25℃,101kPa時:4Fe(s)+3O2(g)=2Fe2O3(s)△H=-1648kJ/mol
C(s)+O2(g)=CO2(g)△H=-393kJ/mol
2Fe(s)+2C(s)+3O2(g)=2FeCO3(s)△H=-1480kJ/mol
FeCO3在空氣中加熱反應生成Fe2O3的熱化學方程式是4FeCO3(s)+O2(g)=2Fe2O3(s)+4CO2(g)△H=-260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