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實驗探究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方法,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利用下列裝置完成一些常見氣體制備以及相關(guān)物質(zhì)性質(zhì)探究(夾持裝置及連接橡膠管已省略,其中裝置E有多個供使用)。
可供選擇的液體試劑及固體藥品:
液體試劑 | 固體藥品 |
稀硫酸、稀鹽酸、稀硝酸、NaOH溶液、濃氨水、5%H2O2溶液、濃鹽酸、飽和食鹽水 | CaCO3、CaO、MnO2、KMnO4、CaC2、 堿石灰、Cu、Zn、Na2S |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B中a儀器的名稱 。
(2)可由A裝置制取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于32的氣體有 (任意寫2種)。
(3)已知氨氣和氯氣在常溫下可以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yīng),A、B分別為氨氣和氯氣的發(fā)生裝置,C為純凈干燥的氯氣與氨氣的反應(yīng)裝置,則儀器的連接順序是A→ →C← ← ←B。寫出裝置B(無需加熱)中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 。
(4)完成上述實驗需選用儀器D和E,D中選用( )、E中選用( )(填寫序號)
A.無水氯化鈣 B.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C.飽和食鹽水
D.五氧化二磷 E.堿石灰 F.濃硫酸
(5)C內(nèi)出現(xiàn)大量白煙,另一種生成物常用作食品包裝袋內(nèi)的保護氣,請寫出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 。
(6)請你利用所學化學知識設(shè)計一個實驗方案檢驗白煙物質(zhì)中的離子
(1)滴液漏斗(分液漏斗)(2)H2 、NH3、NO
(3)D、E、E,2MnO4-+16H++10Cl-=2Mn2++5C12↑+8H2O (4)E,C、F或F、C
(5)3Cl2+8NH3=6NH4Cl+N2
(6)將白煙配成水溶液取適量于試管中,先用硝酸酸化,加入硝酸銀有白色沉淀說明有Cl-,再取一份加入過量氫氧化鈉,加熱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氣體,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說明有NH4+(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試題分析:(1)裝置B中a儀器的名稱是分液漏斗;(2)A裝置適宜塊狀固體與液體反應(yīng)制取氣體;反應(yīng)不需要加熱;制取的氣體在液體中的溶解度不大。用A裝置制取相對分子質(zhì)量小于32的氣體有H2 、NH3、NO。(3)A制取氨氣,然后用盛有堿石灰的干燥管D來干燥氨氣;B制取氯氣,然后除去雜質(zhì)HCl氣體用盛有飽和食鹽水廣口瓶E,再用盛有濃硫酸的廣口瓶來干燥氯氣。最后在C中對氣體進行混合。在裝置B(無需加熱)中制取氯氣的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2MnO4-+16H++10Cl-=2Mn2++5C12↑+8H2O ; (4)儀器D用于干燥氨氣,由于氨氣是堿性氣體,所以要用堿性干燥劑干燥,用堿石灰,選項是E。裝置E首先是除去雜質(zhì)HCl氣體用飽和食鹽水,然后干燥氣體,由于氯氣是酸性氣體,所以可以選用酸性干燥劑濃硫酸。因此選項是C、F。(5)根據(jù)題意可得方程式:3Cl2+8NH3=6NH4Cl+N2。(6)檢驗白煙物質(zhì)是NH4Cl含有的離子是Cl-、NH4+。檢驗其中的離子的方法是將白煙配成水溶液取適量于試管中,先用硝酸酸化,加入硝酸銀有白色沉淀說明有Cl-,再取一份加入過量氫氧化鈉,加熱產(chǎn)生有刺激性氣味氣體,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說明有NH4+。也可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若變?yōu)樗{色,就證明含有NH4+。
考點:考查儀器的識別、氣體的制備、儀器及試劑的選擇、離子的檢驗、方程式的書寫的知識。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云南省高二下學期第二次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當中心原子的配位數(shù)為6時,配合單元常呈八面體空間結(jié)構(gòu)
B.SO3為平面正三角形結(jié)構(gòu)
C.已知[Cu (NH3)2]2+的中心原子采用sp雜化,則它們的空間構(gòu)型為直線型
D.配位數(shù)為4的配合物均為正四面體結(jié)構(gò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云南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反應(yīng)既是氧化還原反應(yīng),又是吸熱反應(yīng)的是( )
A.鋁片和稀硫酸反應(yīng) B.Ba(OH)2?8H2O與NH4Cl反應(yīng)
C.灼熱的炭與CO2反應(yīng) D.甲烷在O2中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云南省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于100mL 1mol/L鹽酸與鋅粒的反應(yīng),采取下列措施能使反應(yīng)速率加快的是①升高溫度;②改用100mL 3mol/L鹽酸;③改用300mL 1mol/L鹽酸;④用等量鋅粉代替鋅粒;⑤滴入少量CuSO4溶液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云南省昭通市畢業(yè)生復習統(tǒng)一檢測理科綜合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15分)有機物A為芳香烴,質(zhì)譜分析表明其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92,某課題小組以A為起始原料可以合成酯類香料H和高分子化合物I,其相關(guān)反應(yīng)如下圖所示:
已知以下信息:
①碳烯(:CH2)又稱卡賓,它十分活躍,很容易用它的兩個未成對電子插在烷烴分子的C-H鍵之間使碳鏈增長。
②通常在同一個碳原子連有兩個羥基不穩(wěn)定,易脫水形成羰基。
回答下列問題:
(1)A的化學名稱為 。
(2)由B生成C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yīng)類型為 。 (3)G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 。
(4)請寫出由F生成I的化學方程式 。
(5)寫出G到H的反應(yīng)方程式 。
(6)H的所有同分異構(gòu)體中,滿足下列條件的共有 種;
①含有苯環(huán) ②苯環(huán)上只有一個取代基 ③屬于酯類
其中核磁共振氫譜有五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且峰面積比為1:1:2:2:6的是 (寫結(jié)構(gòu)簡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云南省昭通市畢業(yè)生復習統(tǒng)一檢測理科綜合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標準狀況下,33.6LCO2中含有氧原子數(shù)為3NA
B.1 mol OH-和1 mol -OH(羥基)所含質(zhì)子數(shù)均為9NA
C.常溫下,100mL 0.1 mol·L-1醋酸鈉溶液中含醋酸根的數(shù)目小于0.01NA
D.50mL18.4 mol·L-1濃硫酸與足量銅加熱反應(yīng),生成SO2分子數(shù)為0.46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模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本題共10分)
亞硝酰氯(NOCl)是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可由NO與Cl2在通常條件下反應(yīng)得到(NO2與Cl2反應(yīng)可得硝酰氯)。亞硝酰氯的熔點為-64.5 ℃,沸點為-5.5 ℃,并且遇水蒸氣分解為氮的氧化物和氯化氫。
某;瘜W興趣小組按如下流程制備亞硝酰氯,實驗時,先通入Cl2,待E中U形管內(nèi)充滿黃綠色氣體時,再緩緩通入NO。“→”表示氣流方向。
34.實驗室用氯酸鉀和濃鹽酸制備Cl2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裝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亞硝酰氯與水反應(yīng)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實驗中“先通入Cl2,待E中U形管內(nèi)充滿黃綠色氣體時,再將NO緩緩通入”,此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上海市黃浦區(qū)高三二;瘜W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滴有酚酞和氯化鈉試液的濕潤濾紙分別做甲乙兩個實驗,能發(fā)現(xiàn)附近變成紅色的電極是
甲 乙
A. a、c B. b、d C. a、d D. 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上海市寶山區(qū)高二年級化學學科質(zhì)量監(jiān)測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實驗題
海帶中含有豐富的碘。為了從海帶中提取碘,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設(shè)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
37. 步驟③的實驗操作名稱是_____________;步驟⑥的目的是從含碘苯溶液中分離出單質(zhì)碘和回收苯,該步驟的實驗操作名稱是_____________。
38. 步驟④需加入的試劑是________,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9. 步驟⑤中,某學生選擇用苯來提取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