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讀“非洲納米比亞地區(qū)”示意圖,回答問題。
毛細作用能使液體在毛細管內(nèi)沿管壁向上運動到一定高度。當氣候干旱、地表缺水時,地下水可沿著土壤中的毛細管上升到地面附近。自然界中的銅元素存在于多種化合物,有的化合物如硫酸銅等可溶于水。原生銅礦的形成多與巖漿活動有關。納米比亞是世界重要的產(chǎn)銅國,礦業(yè)、漁業(yè)、畜牧業(yè)為傳統(tǒng)支柱產(chǎn)業(yè)。M地為深水良港,一度成為重要的銅礦出口港。下圖示意納米比亞主要礦產(chǎn)分布及P地地下含銅量變化。
(1)納米比亞是世界上漁業(yè)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jù)圖分析其原因。
(2)納米比亞分布著大片沙漠,氣候干旱,簡述其成因。
(3)說明P地地表附近含銅量特點的形成過程。
(4)若我國企業(yè)和納米比亞開展國際合作,在該國興建煉銅廠,NQPM四地最適合建廠的是______,請說明理由,制約納米比亞興建煉銅廠的主要因素是_____。
【答案】(1)受東南信風離岸風的影響,海底的營養(yǎng)物質被帶到表層,給魚類帶來大量餌料.
(2)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qū),盛行下沉氣流,氣候干旱;受信風帶控制的地區(qū),風由陸地吹響海洋;東部是高原地區(qū),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
(3)特點:地表附近含銅量大(高)。形成過程:巖漿活動形成原生銅礦,原生銅礦與地下水接觸,導致部分銅礦溶解于水中,納米比亞氣候干旱,地表蒸發(fā)旺盛,在毛細作用下,含銅溶液到達地表附近,溶液中的水蒸發(fā)后,銅在地表附近不斷(結晶)富集。
(4)M ;M是深水港口,利于銅產(chǎn)品出口;有鐵路與銅礦相連,便于運輸原料;近海,利用海水淡化,可以解決淡水不足的問題;缺少廉價電能。
【解析】
受離岸風的影響,海底的營養(yǎng)物質被帶到表層,給魚類帶來大量餌料,所以漁業(yè)資源豐富。納米比亞氣候干旱,主要從緯度、氣壓帶風帶、地形因素考慮。原生銅礦的形成多與巖漿活動有關。
(1)納米比亞沿海盛行東南信風,受離岸風的影響,海底的營養(yǎng)物質被帶到表層,給魚類帶來大量餌料,所以漁業(yè)資源豐富。
(2)納米比亞氣候干旱,主要從緯度、氣壓帶風帶、地形因素考慮。結合緯度,納米比亞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的地區(qū),盛行下沉氣流,所以氣候干旱,分布著大片沙漠。受信風帶控制的地區(qū),風由陸地吹響海洋,是離岸風。東部是高原地區(qū),阻擋了來自印度洋的濕潤氣流,加劇了氣候干旱程度。
(3)原生銅礦的形成多與巖漿活動有關,P地因巖漿活動形成原生銅礦。自然界中的銅元素存在于多種化合物,有的化合物如硫酸銅等可溶于水。原生銅礦與地下水接觸,導致部分銅礦溶解于水中。納米比亞氣候干旱,地表蒸發(fā)旺盛,在毛細作用下,含銅溶液到達地表附近,溶液中的水蒸發(fā)后,銅在地表附近不斷富集。P地的地表附近含銅量大。
(4)在該國興建煉銅廠,NQPM四地最適合建廠的是M。制約納米比亞興建煉銅廠的主要因素是M是深水港口,一度成為重要的銅礦出口港,利于銅產(chǎn)品出口。有鐵路與銅礦相連,便于運輸原料。近海,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可以解決淡水不足的問題。該地河流少,缺少廉價電能。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部分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圖甲)和世界部分地區(qū)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圖乙),完成下列問題。
(1)P 地的氣候特點是(______________)
A.溫和濕潤 B.寒冷干燥
C.高溫多雨 D.炎熱干燥
(2)A地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 ,該氣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3)B地的氣候類型特點是 __________________ , 其氣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
(4)依據(jù)世界部分地區(qū)及氣壓帶、風帶位置示意圖,可以判斷北半球處于________季。
(5)N 地此時受____________氣壓帶控制,降水較____(多或少)。
(6)此時 M 地盛行________風,氣候特征是__________。該地區(qū)季風氣候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7)M、N 兩地緯度位置接近,但氣候類型不同,主要是由于兩地的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城市樓房超過90米部分高度之和被稱為“城市個頭”。下圖為四地“城市個頭”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城市個頭”排名變化說明( )
A. 芝加哥樓高已降低
B. 紐約城市面積擴大
C. 香港土地成本下降
D. 重慶建設用地緊張
【2】“城市個頭”的增長體現(xiàn)了( )
A. 逆城市化現(xiàn)象蔓延 B. 城市空間結構變化
C. 城市環(huán)境問題改善 D. 城市服務范圍縮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局部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過去做飯滿屋煙,現(xiàn)在生火擰開關”,這是對目前成都平原地區(qū)沼氣戶生活的真實描寫。沼氣中蘊含能量的根本來源是 能。
(2)蘭州的緯度比廣州高,但年太陽輻射總量比廣州豐富,簡要分析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太陽能熱水器的營銷者,在只考慮自然因素的情況下,你在 高原推廣最合理。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盆地太陽輻射貧乏,該盆地有兩個重要城市是 和 。請簡要分析其太陽輻射貧乏的原因 。
(5)臺灣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分布特點是 ,主要影響因素有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將一盞燈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陽,在電燈旁放置一個地球儀代表地球,原地撥動地球儀模擬地球運動。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該實驗能夠演示的地理現(xiàn)象是( )
A. 晝夜長短的變化 B. 運動物體偏向 C. 四季的更替 D. 晝夜的更替
【2】此日,太陽直射點位于( )
A. 赤道 B. 北回歸線 C. 極圈 D. 南回歸線
【3】關于圖中P地的正確說法( )
A. 晝短夜長 B. 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
C. 正值日出 D. 當?shù)貢r間6時日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義烏市是著名的國際商貿(mào)之都,目前外來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的37%。
(1)說明義烏市吸引人口遷入的主要社會經(jīng)濟原因。
(2)夏季,從歐洲經(jīng)亞丁灣返回寧波—舟山港的貨船,在經(jīng)過圖中海域時的航行條件如何?
十九世紀早期,英國人把茶樹帶到了斯里蘭卡試種,時至今日,斯里蘭卡已成為世界三大茶葉生產(chǎn)國之一,生產(chǎn)的茶葉絕大部分出口。茶葉需要大量的人力進行茶樹的栽培和茶葉的采收,其生長需要溫暖的氣候,充足的水分,根部不能受到澇災,土壤酸度要求也很高。
(3)斯里蘭卡具備哪些種植茶葉的有利區(qū)位條件?提取圖中信息并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納米布沙漠瀕臨大西洋,沿岸海霧濃重。附近海域布滿了各種失事的船只及其它各種殘骸,被人們稱為“骷髏海岸”。但在海岸附近的淺灘上,卻棲息著數(shù)以萬計披著火紅羽毛的火烈鳥,使該地區(qū)顯得生機盎然。
材料二、納米比亞沙漠腹地的辛巴族仍然保存著較原始的生活方式,終年不洗澡,也從不穿上衣,代之以用混合著黃油和香料的紅土涂抹在身上、頭發(fā)上,被人們稱為“紅泥人”。
(1)分析納米比亞沿海濃霧多而不散的原因。
(2)說明“骷髏海岸”形成的原因。
(3)簡析該地適合火烈鳥集聚的自然條件。
(4)從適應環(huán)境角度分析辛巴族人將紅土涂抹在身體上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的的喀喀湖(圖中a湖)是南美洲地勢最高的湖泊。該湖位于安第斯山脈的普納高原北部,湖面海拔達3821m,湖水面積大約為8300km2,平均水深140-180m,最深處達280m。該湖周圍群山環(huán)繞,峰頂常年積雪,但湖水終年不凍。的的喀喀湖與波波湖(圖中b湖,湖面海拔為3690m)通過河流相通。
讀圖,完成下列各題。
【1】的的喀喀湖水位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B.4月C.7月D.10月
【2】的的喀喀湖終年不凍的原因( )
①湖水鹽度高
②湖面落差大,流動快
③湖泊面積大,深度大,水量大
④緯度低,幾乎不受寒冷氣流的影響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若a、b兩湖泊中一個為淡水湖,一個為咸水湖,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a湖湖面南高北低B.a湖為咸水湖,b湖為淡水湖
C.b湖湖面南高北低D.a湖為淡水湖,b湖為咸水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降水空間分布距平百分率反映了某一區(qū)域內(nèi)各地降水與區(qū)域同期平均狀態(tài)的偏離程度。讀某半島1965~2006年某月降水空間分布距平百分率分布圖。
回答下列各題。
【1】該月份半島東北部最有可能發(fā)生的氣象災害為
A. 雪災
B. 洪澇
C. 臺風
D. 風暴潮
【2】導致圖示區(qū)域降水空間分布距平百分率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 緯度位置
B. 地形地勢
C. 洋流性質
D. 大氣環(huán)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