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地理 > 題目詳情

【題目】 某學者以淮安市主城區(qū)為例,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獲得城市空間擴展的相關數據(下面表格)。下圖為淮安主城區(qū)城市形態(tài)緊湊度變化圖(形態(tài)緊湊度計算公式是:,式中c指城市的緊湊度,A指城市建成區(qū)面積,P指城市輪廓周長)。

讀圖表完成下面小題。

時間

數據

類型

分辨率

合成

波段

建成區(qū)

面積/km

1979/02/18

MSS

80×80

432

13.21

1984/11/04

TM

30×30

432

20.33

1989/06/09

TM

30×30

432

24.86

1995/01/10

TM

30×30

432

30.68

2000/09/16

TM

30×30

432

44.44

2005/10/16

TM

30×30

432

77.28

2010/02/21

HJ-1-A

30×30

432

108.33

1表中數據來源于

A.GISB.RSC.BDSD.數字地球

2城市緊湊度的變化對主城區(qū)空間布局的影響是

A.有效減少交通距離B.市政設施建設投入減少

C.行政管理要求提高D.主城區(qū)土地利用率變高

【答案】

1B

2C

【解析】

1A.GIS主要功能是分析處理地理空間信息,不是用來獲取信息,A錯誤;

B.讀題干可知,該表中數據有分辨率、合成波段,以及建成區(qū)面積,這些數據主要是從RS遙感圖像獲取,B正確;

C.BDS是指北斗導航系統(tǒng),主要用于定位和導航,C不符合題意;

D.數字地球就是數字化的地球,它是利用數字技術和方法將地球及其上的活動和環(huán)境的時空變化數據,按地球的坐標加以整理,存入全球分布的計算機中,構成一個全球的數字模型,以使人們快速、直觀完整地了解我們所在的這顆星球,與表格信息的獲取無關,D錯誤;

故選:B

2A.據圖可知,城市緊湊度總體變低,這說明城市各功能區(qū)分散,距離遠,增加了個功能區(qū)之間的交通距離,A錯誤;

B.城市緊湊度總體變低,市政設施建設投入會增加,B錯誤;

C.據圖可知,城市緊湊度總體變低,這說明城市各功能區(qū)分散,距離遠,不便于城市管理,行政管理要求提高。C正確;

D.城市緊湊度總體變低,這說明城市各功能區(qū)分散,距離遠,主城區(qū)土地利用率變低,D錯誤;

故選:C

1.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的領域主要表現為: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huán)境和災害監(jiān)測中的應用(可對農作物進行估產、有助于防災減災);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導航);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與服務、交通道路管理、環(huán)境管理以及城市規(guī)劃、防災減災等)。

2.緊湊城市理論是在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主張以緊湊的城市形態(tài)來有效遏制城市蔓延,保護郊區(qū)開敞空間,減少能源消耗,并為人們創(chuàng)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的規(guī)劃理論。它最早的積極倡導者是歐洲共同體,其理論構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許多歐洲歷史名城的高度密集發(fā)展模式的啟發(fā)。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表,判斷下面小題。

表:2010年四個省份地理數據統(tǒng)計情況

1①、②、③、④四個省份對應正確的是

A. ①浙江、②河南、③青海、④海南 B. ①河南、②浙江、③海南、④青海

C. ①浙江、②海南、③青海、④河南 D. ①海南、②浙江、③青海、④河南

2下列關于四個省的說法不正確的

A. ①省份人口年增長率大主要是外來人口遷入造成

B. ②省份第三產業(yè)比重最高,說明經濟發(fā)展水平最高

C. ③省份目前經濟發(fā)展水平最低

D. 四個省份中①省份老齡化程度最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中的圖甲和圖乙為我國的兩個區(qū)域,讀圖回答有關問題。

(1)目前兩個區(qū)域開發(fā)的能源資源主要是:甲、____ ,乙 _______。

(2)簡述將兩區(qū)域連接在一起的大型資源調配工程對東部地區(qū)產生的積極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雨林被破壞前后對環(huán)境的影響對比圖,回答下面小題。

1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的主要原因是

①熱量充足 ②降水充沛 ③生長季節(jié)連續(xù) ④土壤肥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圖中直接反映出的雨林對地表土壤的影響包括

①使土壤免受暴雨沖刷

②使土壤免受烈日暴曬

③使地表水下滲量增大,增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④增加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含量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雨林大面積被毀可能造成的后果是

①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②生物多樣性銳減

③“厄爾尼諾”現象頻發(fā) ④流經雨林地區(qū)河流的徑流量變化不大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武漢已總體規(guī)劃了6大放射狀楔形綠色生態(tài)走廊:大東湖水系、武湖水系、府河水系、后官湖水系、青菱湖水系、湯遜湖水系。

結合武漢城市規(guī)劃圖,完成下列小題。

1打通這些濕地風道可以( )

A.緩解城區(qū)的熱島效應B.發(fā)展城區(qū)水上觀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擁堵狀況D.緩解城市用水緊張的局面

2武漢市夾“二江三岸”,有豐富的河灘地資源,對這些河灘地的科學開發(fā)應( )

A.興建高檔觀景(觀江)建筑B.修建道路、橋梁

C.發(fā)展城市觀光農業(yè)D.興建防洪設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歐洲局部區(qū)域圖

材料二: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適合生長期的日平均溫度為16~18℃。

(1)與極光相關的是來自太陽外部大氣層的 (太陽活動),甲、乙兩地更容易看到極光的是 地。

(2)地質時期第四紀由于全球氣候 (填“變暖”或“變冷”)導致圖中湖泊深受 (外力作用)影響而廣布。

(3)地熱資源按照自然資源的自然屬性分,屬于 。冰島地熱資源豐富的主要原因 。

(4)舉例說明丙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5)圖示國家的區(qū)域發(fā)展階段為 ,該區(qū)域發(fā)展的主導力量是 。

(6)乙島主要農業(yè)地域類型是 ,從氣候角度分析乙島小麥種植區(qū)分布在東南部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利用鋁盆、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實驗中發(fā)現蠟燭加熱區(qū)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和板塊邊界分別為(  )

①碰撞擠壓 ②張裂作用 ③生長邊界 ④消亡邊界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

2下列地理現象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是(  )

A. 渭河谷地的形成B. 日本地震的發(fā)生

C. 青藏高原的隆起D. 東非裂谷帶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被譽為內蒙古的“金三角”地區(qū)。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包頭是中國重要的基礎工業(yè)基地和全球稀土產業(yè)中心,被譽為“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稀土廣泛應用于尖端科技和軍工領域,是先進裝備制造業(yè)、新能源、新興產業(yè)等高新技術產業(yè)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比如,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未來稀土的需求將快速攀升。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承擔了世界稀土供應的大頭,但也因此付出了環(huán)境污染與資源大量消耗的巨大代價。

世界稀土利用統(tǒng)計表

(1)判斷圖中①→②→③地理環(huán)境差異所體現的地帶性規(guī)律,并說明判斷依據。

(2)判斷呼包鄂地區(qū)所屬的地域文化類型,結合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分析該文化區(qū)的主要形成原因。

(3)根據材料,分析包頭鋼鐵工業(yè)發(fā)展的有利區(qū)位條件。

(4)根據我國稀土資源產銷現狀,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對我國在稀土資源開發(fā)利用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6年1月1日起我國全面放開二孩政策。讀“放開二孩政策后未來15年中國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圖”,完成下列各題。

1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后,未來15年我國

A. 未成年人口比重急劇增加 B. 老齡人口比重逐漸降低

C. 勞動力人口比重持續(xù)降低 D. 人口總數持續(xù)快速增長

2撫養(yǎng)比是指在人口當中,非勞動年齡人口(至60歲老齡人口和0 -14歲未成年人口)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實施二孩政策后一直到2050年,我國撫養(yǎng)比的變化趨勢是

A. 先增后降 B. 先降后增 C. 持續(xù)降低 D. 持續(xù)增高

3據材料推測,2028年至2030年我國公共教育資源中可能面臨較大壓力的是

A. 高中教育 B. 初中教育 C. 小學教育 D. 學前教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