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城市內部功能分區(qū)中,一般來說地價最高的是 ( )
A. 大型住宅區(qū) B. 中央商務區(qū) C. 大型綠化區(qū) D. 招商引資工業(yè)小區(qū)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提高我國南方水稻的抗災能力,在品種培育時人工氣候室需模擬的南方氣象災害有
①洪澇 、诨隆 、叟_風 、苌硥m暴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蕪仙湖距離昆明約70多千米,面積為云南第三大湖,最深處155米,是我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這里水質極佳,湖水清澈見底,沿湖山川秀麗,勝景很多。西面有被稱為“玉筍擎天”的尖山;東部有優(yōu)質的溫泉;湖中有兩個優(yōu)美的小島。遠山近水,洲島錯落,令人心曠神怡,爽快清新。但近年景區(qū)內的酒店卻出現(xiàn)入住率不高的情況。
請向昆明游客推薦蕪仙湖適宜的旅游方式,并分析景區(qū)內酒店近年入住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黃山云海波瀾壯闊,氣象萬千,大小山峰猶如云海中的仙鳥,以奇、幻享譽中外。黃山一年中云霧天氣可達250天,四季皆可觀云海。
材料二 黃山12個月云海日數(shù)圖
(1)據材料一概括黃山云海的景觀特點。
(2)據材料二得出黃山云海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季節(jié),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結合下面山西主要煤礦分布示意圖,回答問題。
(1)從自然條件來分析,山西煤炭資源條件十分優(yōu)越:分布范圍廣,煤炭質量優(yōu),埋藏條件淺,開采條件好,除此之外晉煤還具有的優(yōu)勢______,____。
(2)圖中晉煤東運的主要鐵路干線有兩條通向河北的港口,這二港口是_______和________。
(3)為充分發(fā)揮山西煤炭資源優(yōu)勢,國家加快建設山西能源基地,主要做法有三: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南安大略地區(qū)在該國的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讀圖完成(1)~(2)題。
(1)該地區(qū)的農業(yè)地域類型是( 。
A.商品谷物農業(yè)
B.混合農業(yè)
C.大牧場放牧業(yè)
D.乳畜業(yè)
(2)引起該地區(qū)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國際市場
B.勞動力價格
C.氣候變化
D.城市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地理學科中,以一點為原點,從原點出發(fā)分3個方向,從3個方向來表示工農業(yè)生產情況并形如靶子的地理模型叫做“靶子圖”。讀①②③三個“靶子圖”,回答(1)~(2)題。
(1)在下列省份中,②地可能是( 。
A.新疆
B.西藏
C.河南
D.上海
(2)有關①②③農業(yè)地域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
A.①為商品谷物農業(yè)
B.三地的商品率都很高
C.③為混合農業(yè)
D.②為季風水田農業(y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我國部分省級行政區(qū)域2005~2010年間遷移人口比重,遷移人口以青壯年為主。讀下圖并結合相關知識,完成下列各題。
【1】2005~2010年
A. 遷出人口數(shù)量貴州多于四川 B. 遷入人口數(shù)量上海多于廣東
C. 人口增長率浙江高于江蘇 D. 人口自然增長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級行政區(qū)域間的人口遷移
A. 延緩了皖、贛、黔的老齡化進程 B. 延緩了滬、京、津的老齡化進程
C. 降低了皖、贛、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滬、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下面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我國的“西北地區(qū)荒漠化與年降水量分布”圖。(左圖)
材料二 右圖為“紅色荒漠”形成機制示意圖!凹t色荒漠”是指在我國南方紅壤分布區(qū)的土地荒漠化問題,這些地區(qū)地形以丘陵及山地為主,植被覆蓋率在30%以下。
(1) 根據材料一,說出我國西北地區(qū)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據材料二,簡述南方地區(qū)“紅色荒漠”造成的不利影響。
(3) 你認為西北地區(qū)的荒漠化與南方地區(qū)的“紅色荒漠”問題的共同治理措施有哪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