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有兩部分:一是太陽以平行光線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稱為太陽直接輻射;二是經(jīng)過大氣中的小水滴、塵埃等質(zhì)點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稱為散射輻射。兩者之和稱為總輻射。讀下面兩幅圖,左圖為北京直接輻射的年變化,右圖為重慶散輻射的日變化,完成下列各題。
【1】北京市5月直接輻射大于7月,主要是因為
A. 5月太陽高度大于7月 B. 5月氣溫日變化大于7月
C. 5月白晝長于7月 D. 5月大氣的散射量小于7月
【2】右圖可以反映出
A. 太陽高度角越小,質(zhì)點散射作用越弱
B. 陰天時太陽高度角的日變化大
C. 大氣散射作用的強弱完全取決于質(zhì)點的多少
D. 太陽總輻射量陰天大于晴天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世界氣候分布模式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圖中字母B為 (氣壓帶)。
(2)圖中①代表的氣候類型的成因是。
(3)圖中②代表的氣候類型的分布規(guī)律是 。
(4)圖中③代表的氣候類型的特征是 。
(5)⑤與⑥兩個氣候類型相比,降水季節(jié)差異較大的是(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我國南方地區(qū)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地區(qū)則以種植小麥為主,導致這種差異的自然原因是
A.飲食習慣差異B.耕作技術(shù)北方比南方發(fā)達
C.南方地形平坦,北方地形崎嶇D.南方熱量比北方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某地理考察小組在沙漠地區(qū)利用“日光蒸餾法”取水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1】該方法揭示了水循環(huán)的主要動力包括( )
①風力 ②地球重力 ③太陽能 ④溫室效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2】該方法可以模擬水循環(huán)的環(huán)節(jié)主要有( )
①蒸發(fā) ②水汽輸送 ③大氣降水 ④地下徑流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導致嚴重內(nèi)澇。右圖為“城市水循環(huán)部分環(huán)節(jié)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導致內(nèi)澇的主要原因是
A. ①過多 B. ②受阻 C. ③過快 D. ④增大
【2】此次北京城市內(nèi)澇現(xiàn)象給我國城市建設帶來了啟示,今后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
A. 加快城市土地資源開發(fā) B.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C. 加強城市大氣污染治理 D. 加強城市人口遷移管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他們雖然有社會變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過無產(chǎn)者的起義來實現(xiàn)社會變革。他們肯定沒有從革命或階級斗爭的觀點來進行思考。實際上,他們幾乎沒有考慮過自己精心制作的藍圖如何才能付諸實踐。”(《全球通史》)下列人物屬于“他們”的有( )
A. 圣西門 B. 黑格爾 C. 馬克思 D. 列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日照圖(陰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下面小題。
【1】關(guān)于圖中信息,說法正確的是
A. 下一刻D點將進入白晝
B. C在晝半球
C. D,E兩點的自轉(zhuǎn)角速度和線速度都相同
D. AB是昏線
【2】此時,地方時為0時的經(jīng)線是
A. 120°E B. 100°W
C. 20°W D. 60°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 2017年12月14日,雙子座流星雨迎來了超常規(guī)模的大爆發(fā),每小時天頂流量達120顆左右,雙子座最亮的北河三(雙子座β星)距地球約36光年。
流星發(fā)光的原因是流星體
A. 吸收地面長波輻射B. 捕獲太陽帶電粒子
C. 與地球大氣發(fā)生摩擦D. 反射太陽短波輻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讀“東亞局部地區(qū)氣候圖和日本部分城市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A、B兩種氣候類型的分界線與(等溫線)的分布一致。這條分界線在我國境內(nèi)所處緯度位置較低,主要原因是。
(2)日本本州島西部(季節(jié))多雨,主要原因是。
(3)日本工業(yè)主要分布在沿岸和沿岸。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