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170125  170133  170139  170143  170149  170151  170155  170161  170163  170169  170175  170179  170181  170185  170191  170193  170199  170203  170205  170209  170211  170215  170217  170219  170220  170221  170223  170224  170225  170227  170229  170233  170235  170239  170241  170245  170251  170253  170259  170263  170265  170269  170275  170281  170283  170289  170293  170295  170301  170305  170311  170319  235360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8.微風吹過,金屬管風鈴發(fā)出悅耳的聲音.小明想探究管子發(fā)出聲音的頻率與長度、直徑的關系.他選取了材料與管壁厚度都相同、長度和直徑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將它們用細線懸掛,敲擊后,測出各自發(fā)出聲音的頻率,數(shù)據(jù)如表:
編號長度/cm直徑/cm頻率/Hz
120.501.502131
231.002.001284
348.502.50656
(1)三根管中音調(diào)最低的是3號.
(2)根據(jù)表中數(shù)據(jù),能否得出“管子發(fā)出聲音的頻率隨長度、直徑的增大都會減小”的結論?
請說明你的理由.答:不能(能/不能),理由沒有采用控制變量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7.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制成的,如圖甲、乙(體溫計)、丙三只溫度計的讀數(shù)分別為36.7℃,39.9℃和-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教室內(nèi)的空氣溫度大約是23℃,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攝氏溫標是一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規(guī)定為0℃,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為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4.在探究彈性勢能跟哪些因素有關時,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被壓縮的程度有關;
猜想二: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材料有關.
為此,小明選用材料不同的兩根彈簧A和B(長度和粗細相同),小球、木塊和長刻度尺各一個,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實驗中,木塊起始位置相同.最后得出如表實驗記錄表.
實驗次數(shù)使用的彈簧被壓縮后彈簧的長度/cmcm木塊移動的距離
彈簧AA5s1
彈簧AA8s2
彈簧BB5s3

彈簧BB8s4
(1)由于彈性勢能的大小不便用儀器測量,本實驗把彈性勢能的大小轉(zhuǎn)換為測量木塊移動的距離,這種研究方法叫轉(zhuǎn)換法.下列實驗中用到此方法的是②(填序號)
①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②探究“不同物質(zhì)吸熱升溫屬性”
(2)請將探究猜想一的方案補充完整:將同一根(“兩根不同”、“同一根”)彈簧壓縮不同(“相同”、“不同”)長度,放手后,小球被彈出,測出推動木塊移動的距離進行比較.
(3)彈簧將小球彈開的過程中,是彈簧的彈性勢能轉(zhuǎn)化成小球的動能能.
(4)為了探究猜想二,可選用實驗次數(shù)②和④的數(shù)據(jù)進行計較分析,若s2≠s4,說明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簧的材料有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3.為了模擬研究汽車超載和超速帶來的安全隱患,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探究實驗:將A、B、C三個小球先后從同一裝置高分別為hA、hB、hC的位置滾下(mA=mB<mC,hA=hC>hB),推動小木塊運動一段距離后靜止.請你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所學的物理探究方法,對以下問題進行判斷:
(1)用來研究超載安全隱患時,我們應選擇甲丙兩個圖所示實驗進行比較.
(2)用來研究超速安全隱患時,我們應選擇甲乙兩個圖所示實驗進行比較.
(3)從圖中可以看出,A、B、C三個小球剛到達水平面時,C球的動能最大;
(4)實驗中讓靜止的小球從斜面滾下,觀察木塊被推動的距離.關于該實驗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B
A.該實驗的設計思路是采用轉(zhuǎn)換法,用木塊移動的距離來表示動能的大小
B.在實驗器材的選擇時,可以不考慮斜面的光滑程度,被撞木塊的質(zhì)量和軟硬等因素
C.該實驗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控制變量法,如分別控制小球滾下的高度、小球的質(zhì)量等
D.實驗過程中,讓同一小球從不同高度落下,目的是為了讓小球獲得不同的運動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2.交流與評估是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光明中學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完成了“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以后,進行了小組交流,如表是各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
實驗小組鉤碼重G(N)動滑輪G′(N)拉力F(N)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10.50.40.3547.6%
20.50.40.3843.9%
310.60.6253.8%
410.80.7146.9%
520.60.9868.0%
620.81.0662.9%
請你對表中各小組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比較,回答下列問題:
(1)1、2兩個小組的動滑輪重相同,提起的鉤碼重也相同,測出的滑輪機械效率卻不同,原因不可能是下列的D
A.滑輪的輪與軸間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測拉力時沒有使測力計勻速上升
C.測拉力時拉力的方向沒有豎直向上
D.鉤碼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2)分析3、4兩組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物體重力一定,動滑輪越重的,機械效率越低
(3)分析3和5兩組數(shù)據(jù)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所提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
(4)分析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F(xiàn)≠$\frac{{G}_{動}+G}{2}$,可能的原因是:滑輪與輪軸間有摩擦、繩子有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中
(1)我們把支點放在質(zhì)地均勻的杠桿中間,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實驗前支起杠桿,沒有掛鉤碼時,杠桿右端下傾,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選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測量力臂.
(2)實驗時在左右兩側(cè)各掛如圖1所示的鉤碼后,杠桿的左端下降.要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改變鉤碼總數(shù)和懸掛點位置,只需將左側(cè)2個鉤碼掛到右側(cè)鉤碼下方即可.
(3)同學們通過多次實驗,得出如表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F2L2,該結論最早是由古希臘的學者阿基米德(填人名)總結出來的.
  1234
L1/m0.10.150.20.2
F1/N0.50.51.52
L2/m0.050.050.10.1
F2/N11.534
(4)小華是采用在杠桿兩側(cè)掛鉤碼的方法探究的,所以根據(jù)實驗情況她得出的結論是:“動力×指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指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在與同學交流時,小敏同學指出了她的錯誤,并利用如圖2所示的裝置,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操作就幫助小華解決了困惑.小敏的操作是沿傾斜方向拉動杠桿.

(5)小麗還想探究當動力和阻力在杠桿同側(cè)時杠桿的平衡情況,于是她將杠桿左側(cè)的所有鉤碼拿掉,結果杠桿轉(zhuǎn)至豎直位置,如圖3所示.小麗在A點施加一個始終水平向右的拉力F,卻發(fā)現(xiàn)無論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將杠桿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認為原因是當杠桿在水平位置時,動力臂為零,杠桿無法平衡.
(6)他們認為(2)問中拉力是做功的.如果水平向右的拉力F大小不變,OA長L,將杠桿從豎直位置拉著轉(zhuǎn)過30°的過程中,拉力F做功為$\frac{1}{2}$F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計算題

10.如圖所示,通過滑輪組用200N的拉力在20s內(nèi)將重為480N的物體勻速提高2m,不計繩重和摩擦,求:
(1)動滑輪重;
(2)繩自由端的速度的大;
(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4)當勻速提升600N重的物體時,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作圖題

9.根據(jù)要求完成下列作圖
(1)如圖甲,在圖中畫出動力Fl的力臂以及作用于B點的阻力F2的示意圖
(2)如圖乙所示,硬質(zhì)杠桿AOB上掛一重物G,O為支點,請你在杠桿AOB上作出使重物在圖示位置靜止時的最小力F及力臂l.
(3)如圖丙,人站在地面上將重物拉起,畫出滑輪組繞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