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如圖所示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蛟龍?zhí)枴陛d人潛水器,它可達到的最大潛水深度為7km,具有無動力下潛上浮先進技術(shù),具有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燈多項先進功能.其中“深海潛水器無動力下潛上浮技術(shù)”主要是在潛水器兩側(cè)配備4塊壓載鐵,重量可以根據(jù)不同深度與要求調(diào)整.1標準大氣壓近似取ρ0=1.0×105Pa,海水密度近似取ρ=1.0×103kg/m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下7km處的壓強相當于70個大氣壓
B.若潛水器最快下潛的速度是42m/min,則到達7km海底需要4h
C.潛水器在水面下處于懸停時,它在豎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與浮力是一對平衡力
D.深海潛水器和一般潛艇都是采用拋棄壓載鐵的辦法實現(xiàn)上浮的

分析 (1)根據(jù)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p=ρgh就可以計算出水下7km處的壓強,再結(jié)合1個標準大氣壓的大小計算出相當于幾個大氣壓;
(2)根據(jù)速度的計算公式v=$\frac{s}{t}$的變形公式t=$\frac{s}{v}$就可以計算出潛水艇下潛的時間;
(3)潛水器在水下懸浮,受到的重力和浮力大小相等;
(4)潛水器是靠改變自身的重力來改變它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潛的.

解答 解:A、水下7km處的壓強為p=ρgh=1.0×103kg/m3×10N/kg×7000m=7×107Pa,
1個標準大氣壓約為p0=1.0×105Pa,此處水的壓強相當于$\frac{7×1{0}^{7}Pa}{1.0×1{0}^{5}Pa}$=700個標準大氣壓,故A錯誤;
B、潛水器最快下潛的速度是42m/min,根據(jù)v=$\frac{s}{t}$可得,到達7km海底需要t=$\frac{s}{v}$=$\frac{7000m}{42m/min}$=$\frac{500}{3}$min≈2.8h,故B錯誤;
C、潛水器在水面下處于懸停時,它在豎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與浮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是一對平衡力,故C正確;
D、深海潛水器采用拋棄壓載鐵的辦法實現(xiàn)上浮,而潛艇使用壓縮空氣把水艙中的海水逼出去達到上浮的目的,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本題以“蛟龍?zhí)枴睗撍鳚撍疄楸尘翱疾榱饲笃骄俣、海水壓強、浮力的計算,判斷潛水器的運動狀態(tài),考查的點較多,屬于難題.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質(zhì)量相等的甲、乙兩物體同時同地同方向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們的s-t圖象如圖所示a、b、c三條圖線中的兩條,運動5秒,甲、乙兩物體間的距離大于2米,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A.甲的動能大于乙的動能B.甲的s-t圖象一定為圖線a
C.乙的s-t圖象可能為圖線cD.甲的合力大于乙的合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在一段導(dǎo)體兩端加2V電壓時,通過它的電流是0.4A,這段導(dǎo)體的電阻是5Ω,如果在它兩端不加電壓,通過的電流是0A,此時這段導(dǎo)體的電阻是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5.一輛重型卡車勻速行駛時發(fā)動機的功率為200kW,速度為72km/h,汽車行駛2h,發(fā)動機做的功是1.44×109J.卡車牽引力是1×104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器具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
A.
   笤帚
B.
       筷子
C.
    獨輪車
D.
  釣魚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如圖所示,用水平拉力F拉上表面粗糙程度各處相同的物體A,使其在水平地面上勻速運動,當物體B靜止不動時,與水平繩相連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不變,關(guān)于該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不計繩和彈簧測力計重)( 。
A.A對B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
B.A對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C.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等于B所受摩擦力與水平拉力F的合力
D.彈簧測力計對B的拉力小于A對B的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9.某小組同學(xué)用塑料瓶做了以下實驗,如圖所示.

(1)將塑料瓶裝滿水,覆蓋一張硬紙片后倒置,水和紙片均不會下落,如圖甲所示,該實驗說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2)將塑料瓶裝滿水,在瓶側(cè)面扎兩個小孔,水從小孔流出,如圖乙所示,該實驗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的深度有關(guān).
(3)如圖丙所示,將一個完好的空塑料瓶橫放并固定在水平桌面上,一個小紙團放在瓶口處,正對著瓶口用力迅速吹氣,此時小紙團將會飛出瓶外(選填“飛出瓶外”、“原地不動”或“進入瓶中”),判斷的理由是瓶口氣流流速變大,壓強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6.我省連續(xù)多年干旱.在干旱地區(qū)可通過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其中一種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固態(tài)二氧化碳)播撒到冷云中,使其周圍環(huán)境溫度降低(選填“升高”或“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 成小冰晶(填物態(tài)變化的名稱),導(dǎo)致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如圖所示,物體A的長度為2.15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