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顯微鏡和普通天文望遠鏡觀察物體時,你注意過像的正倒嗎?如果還沒注意過,請你根據(jù)已學過的光學知識判斷,關于像的正倒,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用顯微鏡觀察時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時像是正立的

B. 用顯微鏡觀察時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時像是倒立的

C. 用顯微鏡觀察時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時像是倒立的

D. 用顯微鏡觀察時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時像是正立的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四章 光現(xiàn)象章節(jié)練習題 題型:作圖題

如圖,一束光從空氣射到水面O點,反射光線在容器壁上形成一光點A。

(1)畫出反射光線及對應的入射光線____________;

(2)大致畫出該入射光線進入水的折射光線;

(3)A在水中的像到A的距離為____________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理:第三章 物態(tài)變化章節(jié)練習題 題型:填空題

液體________(填“有”或“沒有”)固定的體積;________(填“有”或“沒有”)固定的形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單元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如圖所示,在觀察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其中一步是調整蠟燭、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目的是為了使燭焰的像__________。若凸透鏡位置不變,先后把蠟燭放在a、b、c、d、e各點,分別調節(jié)光屏的位置:

(1)蠟燭放在______點時,屏上出現(xiàn)的像最大;

(2)蠟燭放在______點時,屏上出現(xiàn)的像最小;

(3)蠟燭放在______點時,當屏上出現(xiàn)清晰的像時,屏距透鏡最遠;

(4)蠟燭放在______點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燭焰的像,但透過透鏡卻可以觀察到____(選填“縮小”、“等大”或“放大”)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單元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甲、乙兩個同學都是近視眼,甲視力0.4,乙視力0.8。則通常情況下,______(選填“甲”或“乙”)眼睛的晶狀體更厚;他們要矯正視力,_______配戴的近視眼鏡度數(shù)更高,透鏡的焦距更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單元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小剛同學手握放大鏡,隔著放大鏡看物體,則看到的

A. 只能是正立放大的像

B. 只能是倒立縮小的像

C. 只能是倒立放大的像

D. 這三種像都可以看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 內能的利用單元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小明同學學習了燃料的熱值后,考慮到燃料燃燒放出的熱量會被水吸收,而水的比熱已知.(注:燃料完全燃燒放熱用Q放=qm計算,某燃料的熱值用q表示;其質量用m表示).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熱值的大小關系.他組裝了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實驗,記錄結果見下表:

燃料

加熱前的水溫/℃

燃料燃盡后水溫/℃

煤油

25

44

菜籽油

25

34

(1)為了保證實驗結論的可靠,小明同學選擇了兩套相同裝置,在實驗中還應控制:煤油和菜籽油的_____相同、及_______相同.

(2)分析得出:煤油和菜籽油兩種燃料中,熱值較大的是_______.

(3)小明同學還想利用這種實驗方案計算出煤油和菜籽油的熱值,那么小明還需要補充的實驗儀器是:______.利用此實驗方法計算出的熱值將比真實值_____(偏大/偏小).說說你的看法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13章內能單元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的四幅圖,是某學習小組同學做的幾個探究性小實驗,請回答:

(1)甲圖:分別在冷水和熱水中同時注入一滴墨水,5秒后的現(xiàn)象如圖所示,該現(xiàn)象說明______越高,______越快;

(2)乙圖:用手把活塞迅速壓下去,空氣的內能______,溫度______,達到棉花的燃點,玻璃筒內棉花著火;

(3)丙圖:測力計的示數(shù)會變大,說明______;

(4)丁圖:用帶電的橡膠棒靠近驗電器的金屬球時,驗電器的金屬箔片會張開是因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 透鏡及其應用 單元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把一凸透鏡放在平面鏡前,當用眼睛觀察鏡子時,光束似乎是從M處發(fā)散開來的,則光束會聚處和M點的距離是_______m,該凸透鏡的焦距是_______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