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圖所示,是利用每秒閃光10次的照相裝置拍攝到的四個物體運動的閃光照片(圖中黑點表示物體),其中做勻速直線運動的是(       )                    
D
選項A,雖然物體的速度是一定的,但物體不是在沿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做的不是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不是平衡力作用;
選項B和C,雖然物體是在沿直線運動,但物體的速度在發(fā)生變化,所以物體做的不是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也不是平衡力作用;
選項D,物體的速度一定且沿直線運動,所以物體受到的是平衡力作用.
故選 D.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橋站的G11次高速列車運行時刻表(2011)如下表所示。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里程
1
北京南
始發(fā)站
08:00
0分
0
2
濟南西
09:32
09:34
1小時32分
406千米
3
南京南
11:46
11:48
3小時46分
1023千米
4
上海虹橋
12:55
終點站
4小時55分
1318千米
根據(jù)列車運行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要有詳細的計算過程):
(1)列車由北京南站駛往上海虹橋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車在濟南西到南京南、南京南到上海虹橋這兩個路段的運行過程中,哪個路段運行得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應(yīng)用設(shè)計題

一輛電動玩具車作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甲所示,請在圖乙上畫出它的路程—時間圖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一列火車的行駛速度為72km/h,合       m/s;已知這列火車長為200m,則火車全部通過1000m長的鐵路橋,所用的時為         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我們知道“刻舟求劍”的故事,當(dāng)船不劃動后從記號處下水不能找到劍。這是因為劍主選錯了參照物,要確定落水之劍的位置,應(yīng)選擇的參照物是(    )
A河岸                B流水
C船夫                D行駛的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甲.乙兩部總重相同的電梯在鋼索的牽引下豎直向上運動,它們的s-t圖象如圖中9的(a)(b)所示.則(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4秒內(nèi)甲、乙通過的路程相等
C.甲、乙受到鋼索的拉力相等
D.甲受到的合力小于乙受到的合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京滬高鐵即將開通。若某高鐵列車以300千米/小時的速度勻速行駛.0.5小時內(nèi)通過的路程為  千米:在此過程中,該列車的動能   (選填“增加”、“不 變”、或“減少”);以路邊的樹木為參照物,列車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 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計算題

瑞瑞同學(xué)勤學(xué)好問,善于觀察和思考.寒假期間,他乘如圖所示的火車去北京時,觀察到所乘坐的火車共有16節(jié)車廂(包括火車頭) ,上車后又請教了乘務(wù)員阿姨,知道每節(jié)車廂長15m.在行駛途中,他又測出了自己通過路邊10根電線桿(每相鄰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為50m) 的時間為15s.求:

(1) 火車的速度.
(2) 當(dāng)火車以這樣的速度通過南京長江大橋時,他又測出了自己通過大橋的時間為50s.則大橋的長度是多少?此火車全部通過大橋的時間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今年,江蘇省要推行“區(qū)間測速”.所謂的“區(qū)間測速”,就是在兩監(jiān)測點安裝監(jiān)控和測速探頭,測出同一輛車通過兩個監(jiān)測點的時間,再根據(jù)兩點間的距離算出該車在這一區(qū)間路段的平均車速,如果這個平均車速超過了該路段的最高限速,即被判為超速.若監(jiān)測點AB相距30km,一輛轎車通過監(jiān)測點A的速度為100km/h,通過監(jiān)測點B的速度為110km/h,通過兩個監(jiān)測點的時間如圖所示,該路段最高限速120km/h.

⑴ 原來檢測的方法是監(jiān)控探頭判斷通過監(jiān)測點時的車速.如果按原來的方法,該轎車通過監(jiān)測點AB時會不會判為超速?
⑵ 通過計算說明,采用“區(qū)間測速”,這輛轎車會不會被判為超速?
⑶ 據(jù)統(tǒng)計,全國發(fā)生的車禍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是超速引起的.為勸導(dǎo)駕駛員不要超速行駛,請你設(shè)計一條勸導(dǎo)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