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某體溫計示數(shù)是38℃,若粗心的護士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測量37℃和39℃的病人的體溫,則該體溫計的示數(shù)先后分別是( )
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答案】B
【解析】體溫計的縮口使水銀不可能自已回到液泡中,因此只能升高,不會下降.用這支體溫計測37℃的病人時,其示數(shù)仍為38℃,用它測39℃的病人時,則可以升溫到39℃;故選B。
【考點精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體溫計的使用及其讀數(shù)的相關知識,掌握體溫計:量程一般為35~42℃,分度值為0.1℃.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南極的平均氣溫為-5℃,最低氣溫-88.3℃,在那里考察隊用的液體溫度計是酒精溫度計而不用水銀溫度計,這是因為( )
A.酒精比水銀顏色更淺
B.酒精凝固點比水銀凝固點更低
C.酒精沸點比水銀沸點更低
D.酒精氣體無毒,水銀氣體有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測平均速度”的實驗中:

(1)實驗原理是 ;

(2)實驗中需要的測量工具有 ;

(3)實驗時應使斜面的坡度小些,這樣做的目的是

(4)某次實驗的過程如圖所示,圖中的電子表分別表示小車在斜面頂端、中點和底端不同時刻,則該次實驗中小車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車通過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車從斜面頂端到底端時,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冬天“滴水成冰”、春天“冰雪消融”,從物態(tài)變化的角度看,水實際上是分別經(jīng)歷了的變化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同學對物理課本進行了測量,記錄如下:長為25.91cm,寬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 )

A.1mm B.1cm C.1dm D.1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9分)小明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實驗過程及有關數(shù)據(jù)如圖所示,已知ρ=1.0×103kg/m3,g=10N/kg

(1)如圖所示實驗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為________N.

(2)由圖、所示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液體密度相同時,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________有關.

(3)由圖______所示實驗得出的結(jié)論是: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所受浮力的大小與深度無關.

(4)小明由圖、所示實驗,他就得出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的結(jié)論.他的分析過程是______(選填正確錯誤)的,你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由圖中提供的數(shù)據(jù),可以求出鹽水的密度為________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7分)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實驗中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力,關于彈簧測力計上的零刻度,下列說法中一定錯誤的是

A.彈簧所受的拉力為零

B.彈簧的長度為零

C.彈簧的伸長量為零

D.指針的初始位置

(2)在沒有掛鉤碼時杠桿的平衡位置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只將杠桿右端螺母向________(選填)邊旋一些.

(3)調(diào)節(jié)杠桿平衡后,第一組同學按圖乙所示進行實驗,第二組同學按圖丙所示進行實驗.同學們討論后一致認為第二組實驗方案更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4)圖丙中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每個鉤碼受到的重力是0.5N,則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的拉力是________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有一個實心球形物體,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重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12N;當把物體一半體積浸入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5N.把物體從彈簧測力計上取下投入水中靜止時,物體受到的浮力是( )

A. 5N

B. 7N

C. 14N

D. 1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測量某種液體的密度,得到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他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繪出的圖象如圖所示.量杯的質(zhì)量與液體的密度分別是( )

液體與量杯的質(zhì)量m/g

40

60

80

100

液體的體積V/cm3

20

40

60

80

A.20g,0.8×103kg/m3 B.60g,0.8×103kg/m3

C.60g,1.0×103kg/m3 D.20g,1.0×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