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如圖所示是動圈式話筒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當你對著話筒說話或唱歌時,產(chǎn)生的聲音使膜片帶動線圈一起振動,線圈中能產(chǎn)生隨聲音的變化而變化的電流,經(jīng)放大后,通過揚聲器(喇叭)還原成聲音.與動圈式話筒原理相似的是發(fā)電機(選填“電動機”或“發(fā)電機”).

分析 動圈式話筒的工作原理是:電磁感應現(xiàn)象.動圈式話筒的工作過程是:聲波振動→引起膜片振動→帶動線圈振動→線圈切割永久磁體的磁場產(chǎn)生感應電流→經(jīng)放大傳給揚聲器.發(fā)電機的工作原理是電磁感應現(xiàn)象.

解答 解:(1)動圈式話筒工作時,聲音使膜片帶動線圈一起振動,線圈切割磁感線,能產(chǎn)生隨著聲音的變化而變化的電流;
(2)動圈式話筒的工作原理是電磁感應現(xiàn)象,發(fā)電機的工作原理也是電磁感應現(xiàn)象,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電導線在磁場中受到力的作用,因此,發(fā)電機與動圈式話筒原理相似.
故答案為:電流;發(fā)電機.

點評 本題是一道基礎題,知道動圈式話筒的工作原理、工作過程,知道電動機與發(fā)電機的工作原理即可正確解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小明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白紙,在白紙上豎直放置一塊薄平板玻璃,在玻璃板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A,再另取一支未點燃的蠟燭B放在成像處,如圖所示.
(1)蠟燭B要與蠟燭A完全相同,這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2)當看到蠟燭A的像與蠟燭B重合時,就認為找到了像的位置,這種憑借視覺效果相同來到達研究目的方法與下列哪種相同C;(只填字母)
A.我們可以用磁感線來描述看不到但實際存在的磁場
B.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大小可以通過U形壓強計中兩液面高度差的大小來反映
C.如果一個力產(chǎn)生的效果跟兩個力共同作用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那么可以用這個力替換那兩個力
(3)當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時,蠟燭A的像不變(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7.晶體二極管是由半導體(選填“半導體”或“超導體”)材料制成的,具有單向?qū)щ姷膶傩裕?/di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3.檢查視力的時候,視力表放在被測者頭部的后上方,被測者識別對面墻上鏡子里的像,如圖所示,若視力表在鏡中的像與被測者相距5m,則視力表與被測者之間的距離是1m,若視力表全長為0.6m,則視力表在鏡中的像的長度為0.6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10.如圖所示是我們做過的“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裝置
(1)其中使用可繞ON轉(zhuǎn)動的兩塊紙板的目的是
①呈現(xiàn)反射光線;
②驗證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及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nèi).
(2)實驗過程中,紙板與平面鏡必須垂直放置.當光線沿NO方向入射平面鏡時,反射角為0度.
(3)讓光貼著紙板沿著EO入射,不能(選填“能”或“不能”)在如圖的位置看到反射光,緊接著的操作步驟是緩慢順時針轉(zhuǎn)動紙板F,直至能看到反射光線為止,此時觀察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下列圖中對應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圖甲: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即使將小磁針移走,該磁場也不會消失
B.圖乙:將滑片向右移動,圖中兩個電磁鐵吸引的大頭針數(shù)量均會減少
C.圖丙:改變電流方向時并對調(diào)磁體的N、S極,導體擺動方向會發(fā)生改變
D.圖。洪]合開關后,只要導體在磁場中運動,電路中就一定會有感應電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5.如果選擇的參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結(jié)論一般不同(填“相同”或“不同”),可見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如圖所示,是一種自動測定油箱內(nèi)油面高度的裝置,R0是定值電阻,R 是滑動變阻器,它的金屬滑片是杠桿的一端,從油量表指針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油面的高度,圖中油量表其實是電流表;油面升高,R變。ㄟx填“變大”或“變小”),油量表指針偏轉(zhuǎn)變大(選填“變大”或“變小”);電阻R0有什么作用?保護電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2017屆江蘇省無錫市丁蜀學區(qū)九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模擬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作圖題

畫出如圖中靜止在斜面上的物體A所受的重力G和它對斜面的壓力F的示意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