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的四個實例中,目的是為了減小壓強的是( )
A. 飲料罐的一段剪成斜口
B. 大型平板拖車裝有很多輪子
C. 切蛋器裝有很多細鋼絲
D. 注射器針頭做的很尖

【答案】B
【解析】A、飲料管的一端剪成斜口,減小了受力面積,增大了壓強,A不符合題意;

B、大型平板拖車裝有很多輪子,增大了受力面積,在壓力一定時,減小了壓強,B符合題意;

C、切蛋器裝有很細的鋼絲,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受力面積來增大壓強,C不符合題意;

D、注射器針頭做得很尖的目的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D不符合題意.

所以答案是:B.


【考點精析】掌握減小壓強的方法及其應用是解答本題的根本,需要知道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為了探究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小紅同學提出了一些猜想,并對猜想進行驗證。

(1)下列A、B、C是小紅同學提出的三個猜想,題中已經(jīng)寫出一個,請你幫小紅寫出另外兩個:
猜想A:液體的壓強可能與液體的有關(guān);
猜想B:液體的壓強可能與液體的有關(guān);
猜想C:液體的壓強可能與液體的有關(guān);
(2)如果影響液體的壓強的因素有多個,要研究液體的壓強與某個因素的關(guān)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幾個因素不變,這在科學探究中被稱作
(3)下面是小紅同學設計的用U型管壓強計研究影響液體壓強因素的實驗:
請你在認真觀察每個實驗的基礎(chǔ)上,回答下列問題:新課標第一網(wǎng)
實驗1是想驗證相同時,液體的壓強與的關(guān)系;
實驗2是想驗證相同時,液體的壓強與的關(guān)系;
實驗3是想驗證相同時,液體向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熱量、內(nèi)能、溫度的關(guān)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物體吸收了熱量,它的溫度一定升高,內(nèi)能一定增加

B. 物體的溫度升高,它的內(nèi)能一定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熱量

C. 物體的內(nèi)能增加了,它的溫度一定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熱量

D. 以上說法都不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學習了電路知識后,想利用發(fā)光二極管設計一個開關(guān)有指示燈的照明電路,晚間關(guān)閉照明燈后,利用二極管發(fā)出的光指示開關(guān)所在的位置.他共設計了4個電路,如圖所示,其中L為白熾燈,規(guī)格為“220V 60W”、D為發(fā)光二極管,規(guī)格為“1.2V 0.002A”、S為單刀雙擲開關(guān)、R為限流電阻.圖中能夠滿足要求的電路是(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當一個物體的溫度降低時

A. 物體一定放出了熱量

B. 物體一定對外做了功

C. 以上兩種都有可能

D. 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空中飛行的子彈具有_______能和_______能,還具有_______能。子彈落地靜止時,以上三種能中不為零的是________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把小車放在水平桌面上,向掛在小車兩邊的托盤里加相同的砝碼,下列說法正確的 ( )

A.小車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小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B.小車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對小車的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
C.小車受到的重力和小車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
D.細繩拉小車的力和細繩拉托盤的力是一對平衡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生活中經(jīng)常提到的“影,與我們所學到的光學知識有關(guān).例如,水中倒影和立竿見影中的“影”,前者是由形成的,后者是由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面短文,并回答問題:
在測定大氣壓的實驗中,因缺少大量程的彈簧測力計,小明設計并進行了如下的實驗(如圖所示)。①將蘸水的塑料掛鉤吸盤按壓在光滑水平的玻璃板上,擠出塑料吸盤內(nèi)的空氣,測出吸盤的直徑為d;
②將裝有適量細砂的小桶輕輕地掛在吸盤的塑料掛鉤上;
③用小勺輕輕地向小桶內(nèi)加沙,直到塑料吸盤剛好脫離玻璃板,用天平測出這時小桶和沙的質(zhì)量為m
請完成下列問題:

(1)吸盤脫離玻璃板時,若不計塑料掛鉤的質(zhì)量,空氣對塑料吸盤的壓力大小是: , 測得大氣壓數(shù)值的表達式是:p =。
(2)實驗中誤差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寫出一條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