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焰通過焦距為10cm的甲凸透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圖所示.現(xiàn)用焦距為5cm的乙凸透鏡替換甲,不改變蠟燭和凸透鏡的位置,關于乙凸透鏡的成像情況,正確的說法是
A.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應向右移動
B. 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應向左移動
C. 移動光屏,可以得到一個清晰放大的實像
D. 移動光屏,可以得到一個清晰放大的虛像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第二章第1節(jié)《聲音的產(chǎn)生與傳播》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影響聲音傳播速度大小的因素是
A. 發(fā)聲物體的材料和結構 B. 傳播聲音的介質
C. 聲源振動的頻率 D. 聲源振動的幅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4.3探究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測試卷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特點”實驗中,讓燭焰、凸透鏡、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1)當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廣具座標尺上位置如圖所示時,光屏上出現(xiàn)一個清晰倒立、放大的像,這個像是_____像(選填“實”或“虛”);
(2)請根據(jù)物距與像距大小關系,推斷這個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_____(填序號);
A、5cm B、10cm C、15cm D、20cm
(3)把蠟燭向左移動一小段距離,發(fā)現(xiàn)光屏上燭焰的像變模糊了;
①小明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應調整光屏向_____移動(選填“左”或“右”);
②小芳不移動光屏,將一個眼鏡片放在凸透鏡和燭焰之間,發(fā)現(xiàn)光屏上的像也變清晰了,則該眼鏡片是_____(選填“近視”或“遠視”)眼鏡的鏡片;
(4)重新使蠟燭、凸透鏡、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圖所示,然后把凸透鏡換成平面鏡,觀察平面鏡也能看到一個正立、_____(選填“放大”、“等大”或“縮小”)的蠟燭的像,這個像位于標尺_____cm刻度處正上方,把光屏移到這個像所在的位置,光屏上_____(選填“有”或“沒有”)這個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4.3探究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甲是城市很多路口安裝的監(jiān)控攝像頭,它可以拍攝違章行駛或發(fā)生交通事故時的現(xiàn)場照片。攝像頭的鏡頭相當于一個________鏡,圖乙和圖丙是一輛汽車經(jīng)過路口時與一輛自行車相撞后拍攝的兩張照片,由圖可以看出汽車所成的像變小,與此對應的像距將變________;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填“實”或“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4.3探究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 同步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某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時,將蠟燭放在某位置時,在光屏上得到一個與物等大的像。將蠟燭向凸透鏡移近了20cm,只能觀察到物體正立放大的像,透鏡焦距可能是( )
A. 40cm B. 30cm C. 18cm D. 1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3.3光的直線傳播 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檢查隊列是否站直:站在隊列前,沿著列隊看去,后面的人被第一個人擋住,說明列隊是________(填“直的”或“不直的”);檢查人所站的位置應________(選填“貼近第一個人”或“與第一個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運用的原理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 1.4人耳聽不見的聲音 同步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某種昆蟲靠翅膀振動發(fā)聲,如果這種昆蟲的翅膀在一分鐘內振動了300次,則它振動的頻率是________ Hz,人類________聽到這種聲音(選填“能”或“不能”);地震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地震時產(chǎn)生的________(選填“超聲波”或“次聲波”)對人的器官功能的破壞性很大,使人產(chǎn)生惡心、暈眩、旋轉感等癥狀,嚴重的會造成內臟出血破裂,危及生命.它的破壞性大,并且它的頻率_____ 20Hz(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人教版2019屆九年級物理下冊練習:專題復習(五) 電功率試卷 題型:單選題
兩額定功率都是20 W的白熾燈和LED燈,都正常工作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LED燈的實際功率大 B. 白熾燈的實際功率大
C. 相同時間內白熾燈更耗電 D. 相同時間內它們耗電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