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列做法是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
A.氣墊船利用壓縮空氣使船體與水面脫離接觸
B.給門軸上的合頁加潤滑劑
C.剎車時用力捏自行車的手閘
D.自行車的前后輪都安裝在滾動軸承上

【答案】C
【解析】氣墊船利用壓縮空氣使船體與水面脫離接觸,是使接觸面脫離減小摩擦力,A不合題意;

給門軸上的合頁加潤滑劑,是在壓力一定時,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摩擦力,B不合題意;

剎車時用力捏自行車的手閘,是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一定時,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C符合題意;

自行車的前后都安裝在滾動軸承上,是用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摩擦力,D不合題意.

所以答案是: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電源的電壓為U,A為理想電流表,V1和V2為理想電壓表,R1為定值電阻,R2為滑動變阻器,那么,當閉合開關(guān)S后,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當滑動變阻器R2的阻值不變時,V1的示數(shù)與A的示數(shù)之比等于R2
B.當滑動變阻器R2的阻值不變時,V2的示數(shù)與A的示數(shù)之比等于R1
C.當滑動變阻器R2的阻值增大時,V2示數(shù)的變化量A示數(shù)的變化量的絕對值之比等于R2
D.當滑動變阻器R2的阻值減小時,V1示數(shù)的變化量A示數(shù)的變化量的絕對值之比等于R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全班集體照相時,攝影師第一次試鏡頭發(fā)現(xiàn)兩邊的學(xué)生沒有全部攝入,則攝影師

A. 只需將照相機向遠離被照者移動

B. 只需將照相機向靠近照相者移動

C. 在照相機遠離被照者的同時,將鏡頭向里縮

D. 在照相機遠離被照者的同時,將鏡頭向外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潛水員在水中看到空中飛鳥的高度比鳥的實際高度(豎直向上看情況除外)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入射光線________于一點,________,這一點到凸透鏡的光心的距離叫_______。一個凸透鏡有____個焦點,它們位于凸透鏡的_____邊。凹透鏡能使光線_______,凹透鏡的焦點是_________(填“實的”或“虛的”),____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在“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將系于小卡片兩對角的線分別跨過左右支架上的滑輪,在線的兩端掛上鉤碼.為了使小卡片平衡,應(yīng)該作用在卡片上的兩個拉力的大小 , 并通過調(diào)整來改變拉力的大。斂ㄆo止時,發(fā)現(xiàn)拉線不在同一直線上(如圖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時,兩個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線上,你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 , 改進實驗之后,為了驗證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是否平衡時,則要進行的操作是:(選擇:①改變兩側(cè)鉤碼的數(shù)量②用剪刀將卡片剪開③將卡片扭轉(zhuǎn)一定角度后釋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常用的塔式起重機示意圖.在15s的時間內(nèi),起重機將質(zhì)量為0.5t的水泥板豎直地從1樓勻速提升到了5樓,如果每層樓的高度是3m,ɡ=10N/Kg,那么:
(1)起重機提升水泥板做的功是多少?
(2)起重機的電動機輸出的功率至少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北京時間2016年11月18日13點59分神舟十一號返回艙在內(nèi)蒙古中部預(yù)定區(qū)域成功著陸.如圖是神舟飛船升空時的情景,試著說出其中所蘊含的力的知識.
(1)火箭受到尾部急速噴出的燃氣推力騰空升起,施力物體是 , 受力物體是
(2)火箭向下急速噴出燃氣的同時,火箭由靜止向上加速上升,一是說明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 二是利用了物體間力的作用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麗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簡易電子距離測量儀,R是一根粗細均勻的電阻絲,其每厘米長的電阻為0.5Ω,電路各部分均接觸良好.物體M只能在導(dǎo)軌上做直線運動,并帶動與之相連的金屬滑片P移動,電壓表示數(shù)可反映物體M移動的距離.開始測量前,將金屬滑片P置于電阻絲中點,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示數(shù)分別為1.5V和0.2A.由此可知(
A.電阻絲的總電阻為7.5Ω
B.當電壓表示數(shù)為2V時,物體M向左移動了5cm
C.當電壓表示數(shù)為1V時,物體M向左移動了5cm
D.若開始測量前,將金屬滑片P置于電阻絲某端點,可測量的最大距離30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