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麗同學手里有一個標有“3.8V”字樣小燈泡,她想知道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阻,于是在學校實驗室找來一些器材連接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電路,電源電壓恒定不變 .
(1)小麗測小燈泡電阻的實驗原理是.
(2)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將圖甲中的實物連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左移燈泡變亮),并在虛線框內畫出電路圖 .
(3)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她發(fā)現(xiàn)燈泡始終不亮,電流表有示數(shù),電壓表無示數(shù) ,其故障原因是.
(4)故障排除后,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小燈泡正常發(fā)光,此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示數(shù)為 0.38 A,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阻是Ω .
(5)完成上述實驗后,小麗向老師要了一個已知阻值為R0的定值電阻和一個單刀雙擲開關,借助部分現(xiàn)有的實驗器材,設計了如下圖所示的實驗電路,測出了小燈泡的額定功率,請你幫她完成下列實驗步驟:
①連接好實驗電路,閉合開關S1 , 將開關S2撥到觸點(選填“1”或“2”),移動滑片,使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V
②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動,再將開關S2撥到觸點(選填“1”或“2”),讀出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U
③小燈泡額定功率的表達式為P額=(用已知量和測量量表示)
【答案】
(1)
(2)解:如圖所示:
(3)小燈泡短路
(4)10
(5)2;3.8;1;3.8V×(U-3.8V)/R0
【解析】(1)根據(jù)題意知道小麗測小燈泡電阻的實驗原理是;
(2)因為要求P向左移時燈泡亮度變亮,所以,變阻器連入電路的電阻則要變小,實物連線如圖:
;
(3)根據(jù)題意知道,閉合開關,移動滑動變阻器滑片,燈泡始終不亮,電流表有示數(shù),電壓表無示數(shù),表明了燈被短路;
(4)根據(jù)題意知道小燈泡正常工作電壓是3.8V , 通過的電流是0.38A,所以由歐姆定律得小燈泡正常工作時的電阻是R=U/I=3.8V/0.38A=10Ω;
(5)①根據(jù)伏安法,閉合開關S1 , 將開關S2撥到觸點2,使電壓表測量燈泡兩端的電壓,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使燈泡兩端的電壓達到3.8V;②保持滑片的位置不動,再將開關S2撥到觸點1,此時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U,即燈泡和R0兩端的電壓;③由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可計算小燈泡的電流是I燈=(U-3.8V)/R0 , 所以小燈泡額定功率的表達式為P=U燈I燈=3.8V×(U-3.8V)/R0 .
故答案為:(1);(2)見解答;(3)小燈泡短路;(4)10;(5)①2;3.8;②1;③3.8V×(U-3.8V)/R0 .
(1)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是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2)滑動變阻器串聯(lián)在電路中,且滑片向左移動時,接入的阻值應變;
(3)燈泡始終不亮,電流表有示數(shù),電壓表無示數(shù),表明電路是通路,電壓表被短路,即燈燈被短路;
(4)讀出電流表的示數(shù)利用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計算電阻值;
(5)缺少電流表測電功率時,要將燈泡與已知電阻串聯(lián),首先移動滑動變阻器的滑片,使燈泡兩端的電壓為其額定電壓,再測出燈泡與已知電阻兩端的總電壓,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電壓的規(guī)律求出已知電阻兩端的電壓,利用歐姆定律計算出電路中的電流,再利用公式P=UI計算燈泡的額定功率 .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圓柱形容器中盛有適量的水,其內底面積為100cm2 . 彈簧測力計的下端掛著一個正方體花崗巖,將花崗巖從容器底部開始緩慢向上提起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與花崗巖下底距容器底部的距離h的關系如圖乙所示.則花崗巖未露出水面前所受水的浮力為N,從開始提起到花崗巖完全離開水面,水對容器底部減小的壓強為Pa.(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一種輸液時所用報警電路:電源電壓恒定,R為定值電阻,閉合開關S,貼在針口處的傳感器M接觸到從針口處漏出的藥液后,其電阻RM發(fā)生變化,導致電壓表的示數(shù)增大而觸犯警報器(圖中未畫出)報警,則M接觸藥液后( )
A.M的電阻RM變大
B.電路消耗的總功率變大
C.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shù)乘積不變
D.電壓表與電流表的示數(shù)之比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情景:豎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與玻璃板垂直;兩支相同的蠟燭A、B豎立于玻璃板兩側的直尺上,以A蠟燭為成像物體.
(1)在探究活動中對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
(2)為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______________環(huán)境中進行(選填“較明亮”或“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巧妙地解決了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問題;
(3)點燃A蠟燭,小心地移動B蠟燭,直到與A蠟燭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為止;進一步觀察A、B兩支蠟燭在直尺上的位置發(fā)現(xiàn),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與玻璃板___________.
(4)為證實有關成像特點是否可靠,你認為應采取下列哪一項操作?_____
A.保持A、B兩支蠟燭的位置不變,多次改變玻璃板的位置進行觀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變,多次改變A蠟燭的位置,進行與上述(3)相同的操作。
(5)如果在如圖a中蠟燭像的位置上放一張白紙板做屏幕,則白紙板上將___________(填寫“有”或“沒有”)蠟燭的像;
(6)把蠟燭B放到A蠟燭像的位置上,將會看到圖c所示的現(xiàn)象.這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宿遷市區(qū)一交通道路上使用的風光互補LED路燈外形圖和電路原理圖,該電路中兩只LED燈是并聯(lián)的,燈上標有“24 V 60 W”字樣.則兩個LED燈正常發(fā)光時,通過光控開關S的電流為A;如果用這種路燈替換發(fā)光亮度相同的420 W的傳統(tǒng)路燈,那么500套風光互補路燈每天工作10小時可節(jié)約電能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強就愛買了一個自動電熱水壺,其銘牌如下表,小強裝了1L的水,加熱6min后把水燒開,水壺自動斷電.已知大氣壓為1個標準大氣壓,家庭電路電壓為220V,電熱水壺的電阻不變,水的初溫為20℃,c水=4.2×103J/(kg℃),ρ水=1.0×103kg/m3 . 求:
自動電熱水壺 | |
型號 | WL100F |
電源 | 220V 50Hz |
額定功率 | 1100W |
容量 | 1L |
(1)這壺水吸收的熱量;
(2)電熱水壺的熱效率;
(3)在用電高峰期,電路中的實際電壓降為198V時,電熱水壺的實際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
(1)先后用相同的力將手按在不同的接觸面上滑動時,感覺受到的阻礙是不同的,由此猜想滑動摩擦力大小可能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將手按在同一接觸面上滑動時,感覺受到的阻礙也是不同的,猜想滑動摩擦力大小還可能與________有關。
(2)一個同學在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時,采用了如圖所示的方式,這種操作是________的。
(3)根據(jù)____________,實驗中應該________、________拉滑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才________拉力的大小。
(4)一個同學認為滑動摩擦力大小還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于是他設計了一個實驗方案,下面是該方案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將兩個材質和平滑程度均相同、體積不同的木塊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讓兩個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不同”。他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3年4月11日,我國首艘水下考古船在重慶開始建造,預計明年上半年就能下海試水,如圖所示為該船的效果圖.這艘考古船將使用全電力推進的動力方式,船上設有專門的液壓折臂吊,可以像手臂一樣伸出船舷,將海底的文物直接吊上船.并進行180度旋轉,放在甲板上進行曬干和清理.請參照示例寫出兩個上述情景中所涉及的物理現(xiàn)象和對應的物理知識(不得與示例重復).
示例:物理現(xiàn)象:在甲板上曬干文物
物理知識:汽化現(xiàn)象
作答:物理現(xiàn)象:
物理知識:
物理現(xiàn)象:
物理知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電路,電源電壓恒為6伏,L1標有“6V 7.2W”,L2標有“6V 3.6W”,忽略溫度對燈絲電阻的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只閉合S1、S3 , L1不發(fā)光,L2發(fā)光
B.只閉合S2、S3 , 電流表讀數(shù)為0.6A
C.只閉合S1、S2 , 電路總電阻為15Ω
D.只閉合S3 , 電路消耗的總功率為2.4W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