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家庭電路的電壓值遠遠超過了安全值,為了確保用電安全,下列做法可行的有( �。�
A.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B.更換燈泡、搬動電器不需斷開電源開關(guān)
C.不弄濕用電器,不損壞絕緣層
D.保險裝置、導線、插座等達到使用壽命不需及時更換

分析 (1)安全用電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2)人觸電的原因都是人體直接或間接與火線接觸造成的.

解答 解:A、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符合安全用電原則,故A正確;
B、更換燈泡、搬動電器時容易碰到金屬部分,切斷電源可以保證金屬部分不帶電,故B錯誤;
C、弄濕用電器,損壞絕緣層會造成人體直接或間接與火線接觸,從而造成觸電事故,故C正確;
D、保險裝置、導線、插座等達到使用壽命后繼續(xù)使用,容易造成觸電事故,故D錯誤.
故選AC.

點評 此題考查的是安全用電的原則,我們一定要牢記,不可馬虎大意.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電流通過導體產(chǎn)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這個規(guī)律叫做焦耳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小麗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現(xiàn)有器材:帶底座的平面鏡和玻璃板各一塊、刻度尺、白紙、筆、火柴、光屏各一,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A和B.
(1)實驗時選用帶底座的玻璃板,主要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位置;用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的關(guān)系.
(2)圖甲是小麗觀察到的現(xiàn)象,其中蠟燭B未點燃,之后她將光屏放在蠟燭B的位置上;發(fā)現(xiàn)光屏上不能(選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蠟燭A的像,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3)當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蠟燭A的像不變(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4)如果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如圖乙所法,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xiàn)的情況是蠟燭B與蠟燭A的像不能重合(選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如圖所示,木塊的長度是2.45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小亮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時,經(jīng)歷以下過程.
(1)在陽光下測定凸透鏡的焦距(如圖所示).實驗表明,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2cm.
(2)實驗時,點燃蠟燭后,調(diào)節(jié)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3)實驗記錄時,除了記錄焦距、物距和像的性質(zhì)外,還應記錄像距.
(4)實驗中怎樣判斷光屏上的像是否最清晰?答:左右移動光屏,反復比較像的清晰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體育課進行打籃球活動后,同學們對“籃球在地面上反彈的高度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進行了討論,有些同學猜想:反彈的高度可能與球內(nèi)空氣足與不足有關(guān):有些同學猜想:反彈的高度可能與手拍打球的力度有關(guān)…,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A.提問問題B.進行猜想C.進行實驗D.得出結(jié)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如圖所示,將齒輪固定在玩具電動機的轉(zhuǎn)軸上,啟動電動機,使齒輪撥動塑料片,你會發(fā)現(xiàn)塑料片發(fā)聲的音調(diào)隨著玩具電動機的轉(zhuǎn)速的加快而升高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如果我們我們改用大小相同但是齒更加密的齒輪,在轉(zhuǎn)動速度相同時,塑料片發(fā)聲的音調(diào)將升高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這說明聲音的音調(diào)與發(fā)生物體的振動快慢(選填“幅度”或“快慢”)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小明為探究冰熔化和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在實驗室進行了探究實驗.根據(jù)測量結(jié)果他畫出了相關(guān)圖象,如圖中a、b所示.
(1)這兩個實驗都需要用到的測量儀器是溫度計和秒表.
(2)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shù)如圖c所示,則水的沸點是98℃,此時實驗室的大氣壓低于1個標準大氣壓.(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關(guān)于內(nèi)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以下的物體沒有內(nèi)能B.靜止的物體沒有內(nèi)能
C.內(nèi)能和機械能是同一種形式的能量D.內(nèi)能與物體的溫度有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