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四幅圖的解釋,說法正確的是
A. 太陽灶能夠將水燒開說明太陽光能夠傳遞信息
B. 熱機是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裝置
C. 皮筋動力小車能夠運動起來的原理是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 泡沫塑料切割機是利用壓強的知識來完成泡沫塑料的切割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山東省東營市(五四學制)2019屆九年級上學期12月月考物理試卷 題型:實驗題
某實驗小組的同學用圖甲所示器材測量小燈泡電功率,待測小燈泡L的額定電壓為3.8V,額定功率小于1W,電源電壓恒為6V,滑動變阻器R的規(guī)格為“20Ω1A”,圖甲所示是該實驗小組沒有連接完整的電路。
(1)請你用筆畫線代替導線,在圖甲中把電路連接完整;
(______)
(2)排除故障后,正確連接好電路,閉合開關,發(fā)現(xiàn)小燈泡不亮,但電流表、電壓表均有示數(shù),請分析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_____。為測量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_____讀出并記錄電流表的示數(shù)。當燈泡正常發(fā)光時,電流表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其值為_____A,小燈泡的額定功率為_____W。
(3)測出小燈泡的額定功率后,再測大于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實際功率,應將滑動變阻器的滑片向_____(選填“左”或“右”)端滑動。
(4)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_____(選填“需要”或“不需要”)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原因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魯教版九年級物理下冊《第20章 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知識歸納測試卷 題型:綜合題
閱讀以下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路燈給我們夜晚的生活帶來方便.風、光互補路燈兼具了風力發(fā)電、太陽能發(fā)電兩者的優(yōu)勢,它同時安裝了風力發(fā)電機和太陽能電池板,有風時通過風力發(fā)電機發(fā)電,有陽光時通過太陽能電池板發(fā)電,如圖所示.太陽能電池是一種利用太陽光直接發(fā)電的光電半導體薄片.蓄電池是一個化學電源,其充電與放電過程是一種可逆的化學反應.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至蓄電池中,在夜間供路燈照明使用.下表是某型號風、光互補路燈系統(tǒng)的部分技術參數(shù),其中光電轉化效率是指太陽能電池板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的效率,蓄電池容量是指蓄電池放電電流與放電總時間的乘積.
(1)能源的種類繁多,人們從不同角度對能源進行了分類,太陽能和風能都屬于________能源.(選填“二次”、“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2)白天太陽能電池板把接收到的太陽能轉化成電能,然后轉化成________能儲存在蓄電池內,到晚上再把它轉化成電能為路燈供電.
(3)利用風力發(fā)電時,是將________能轉化為電能.
(4)當太陽光照射到電池板表面處每平方米的功率為1000W時,該太陽能電池板的輸出功率為________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魯教版九年級物理下冊《第20章 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知識歸納測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小紅和小明都能看到掉在地上的課本,這是由于太陽光射到課本上時發(fā)生了 現(xiàn)象。太陽能屬于 (選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魯教版九年級物理下冊《第20章 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知識歸納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在水資源比較缺乏的我國西部地區(qū),對農作物灌溉最適宜的方式是
A. 澆灌 B. 噴灌 C. 滴灌 D. 三種方式都可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魯教版九年級物理下冊《第20章 能源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知識歸納測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把掉在地上的物理課本撿回桌面,做功約為20J B. 一名中學生的體積大約是0.5m3
C. 成年人步行的速度是4km/h D. 天然氣是可再生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重慶市2018-2019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 題型:填空題
如圖所示,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______cm,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是______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滬粵版八年級下冊物理 第八章 神奇的壓強 練習題 題型:填空題
汽油箱中,汽油對箱底的壓強為2100帕,則汽油箱中汽油的深度為________.(已知汽油的密度為0.7×103 千克/米3, g取10牛/千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