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以如圖回答問題:其中,做法不符合安全用電的是圖________;利用慣性的是圖________;利用伯努利原理的是圖________.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為探究冰熔化和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在實驗室進行了探究實驗,根據測量結果他畫出了相關圖像,如圖a、b所示.
(1)這兩個實驗都需要用到的測量儀器是溫度計和_________.
(2)水沸騰時,溫度計的示數如圖c所示,則水的沸點是_________℃,此時實驗室的大氣壓_________1個標準大氣壓.(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3)在圖a中,AB段與CD段的傾斜程度不同,這是因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所示,一實心長方體G沿豎直方向以0.2 m/s的速度勻速上升,圖乙是G從水底上升到水面之后這個過程細繩對G的拉力F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g取10 N/kg,水的密度為ρ水=1.0×103kg/m3)求:
(1)長方體G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
(2)長方體G的密度;
(3)長方體在水底時,水底受到水的壓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a)所示電路中,當閉合開關后,兩個電壓表指針偏轉均為圖(b)所示,則電阻R1和R2兩端的電壓分別為( )
A. 1.8V、7.2V B. 7.2V、1.8V C. 1.8V、9V D. 9V、1.8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小明同學對串聯電路電壓規(guī)律進行了探究
【猜想與假設】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兩端的電壓之和
【設計與進行實驗】
(1)按圖所示的電路圖連接電路。
(2)閉合開關,排除故障,用電壓表測出L1兩端的電壓.
(3)在測L2兩端的電壓時,小明為了節(jié)省時間,采用以下方法:電壓表所接的B接點不動,只斷開A接點,
并改接到C接點上。
(4)測出AC間的電壓,得出結論。
【交流與評估】
(1)在拆接電路時,開關必須________ 。
(2)閉合開關,發(fā)現電壓表示數為零,則小燈泡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 或________ 。
(3)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測出L2兩端的電壓?________ ,為什么?_________
(4)方法改進后,測出AB、BC、AC間的電壓記錄在右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兩端電壓之和。 此實驗在設計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處是________ 。改進方法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1,是春節(jié)燃放的雙響炮.燃放時豎直立于地面,點燃引線,第一響后它會飛向空中,此過程中的能量轉化為 ,這與圖2中內燃機工作時 圖的沖程相似.(選項“甲、乙、丙、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連接如圖所示電路研究電磁鐵的磁性,為了讓鐵釘吸引大頭針的數目增多,以下措施中可行的
A.將滑片向左端滑動 B.將滑片向右端滑動
C.減少鐵釘上所繞線圈的匝數 D.去掉一節(jié)干電池
說明理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2013-2017年中國風光互補路燈行業(yè)發(fā)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我國現有城鄉(xiāng)路燈總數約有2億只,并以每年加20%的速度增長,我國有豐富的風能及太陽能資源路燈作為戶外裝置,兩者結合做成風光互補路燈,無疑給國家的節(jié)能減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如圖為某公司生產的風光互補LED路燈外形圖和電路原理圖,每套路燈的部分部件及參數如下表。
(1)該燈電路中,兩只LED燈的連接方式是___________(選填“串聯”或“并聯”).
(2)兩只LED燈正常發(fā)光時,通過光控開關S的電流為_________A。
(3)國家發(fā)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每燃燒1t標準煤可以發(fā)電3000kW· h,排放二氧化碳2.61 t。假如傳統(tǒng)路燈消耗的電能來自燃燒標準煤發(fā)電,用此套路燈替換400W、每天工作10h的傳統(tǒng)路燈,則每套路燈1年(365天)可減少__________t二氧化碳的排放。
(4)假如蓄電池充滿電后太陽能電板和風力發(fā)電機都停止工作,則消耗蓄電池一半的電能(設蓄電池對外供電時其電壓不變)可使2只LED燈正常發(fā)光____________h。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