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行駛速度v/km•h-1 | 反應距離s1/m | 制動距離s2/m |
72 | 11 | 20 |
108 | 18 | 44 |
144 | 24 | 74 |
分析 (1)由表中數據可知車速和反應距離,由速度公式計算請該司機的反應時間;
(2)汽車制動距離根據物體速度不同而發(fā)生變化,從表格中的數據中找出規(guī)律,分析解答;
(3)汽車的剎車過程分為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反應距離內汽車以原行駛速度勻速行駛,制動距離內汽車受到摩擦力作用均勻減速,最后停止運動,根據規(guī)律作出大致的v-t圖象;
(4)已知司機的反應時間,由表中數據知速度為72m/s時的反應和制動距離,從而得到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完全停止的總路程和時間,再計算平均速度.
解答 解:(1)由表中數據可知,車速v1=72km/h=20m/s時的反應距離s1=11m,
車速v2=108km/h=30m/s時的反應距離s2=18m,
車速v3=144km/h=40m/s時的反應距離s2=24m,
由公式v=$\frac{s}{t}$可得:
t1=$\frac{{s}_{1}}{{v}_{1}}$=$\frac{11m}{20m/s}$=0.55s,
t2=$\frac{{s}_{2}}{{v}_{2}}$=$\frac{18m}{30m/s}$=0.6s,
t3=$\frac{{s}_{3}}{{v}_{3}}$=$\frac{24m}{40m/s}$=0.6s,
該司機的反應時間:t=$\frac{{t}_{1}+{t}_{2}+{t}_{3}}{3}$=$\frac{0.55s+0.6s+0.6s}{3}$≈0.6s;
(2)由表格數據可知:汽車速度越快,反應距離越長,制動距離越大,停車總距離越長;
(3)汽車剎車過程分以原行駛速度勻速行駛和由原始速度開始均勻減速直到速度為0,所以v-t圖象如圖:
(4)行駛速度為72m/s時,從司機看到情況開始剎車到汽車完全停止所通過的路程:
s總=s反應+s制動=11m+20m=31m,
總時間:t總=t反應+t制動=0.6s+9.4s=10s,
所以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完全停止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
v=$\frac{{s}_{總}}{{t}_{總}}$=$\frac{31m}{10s}$=3.1m/s.
答:(1)該司機的反應時間大約是0.6s;
(2)影響汽車制動距離的主要因素是車速;
(3)見上圖;
(4)從司機發(fā)現(xiàn)情況到汽車完全停止整個過程的平均速度是3.1m/s.
點評 本題考查了平均速度公式的應用,關鍵理解題意,知識汽車剎車距離包含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反應距離受汽車行駛速度和司機反應時間的影響.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A. |
| ||||||||||||||
B. |
| ||||||||||||||
C. |
| ||||||||||||||
D.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