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質量為20kg、底面積100cm2的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在5s內將物體勻速豎直提升3m,已知動滑輪重50N,不計繩重和摩擦.(g=10N/kg,求:

1提升前,物體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時對地面的壓強;

2拉力F的功率;

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答案】12×104 Pa;2150W;380%

【解析】

試題分析:1物體對地面的壓力:F =G=mg=40kg×10N/kg=400N,

對地面的壓強:p=F/S=200N/100×104m2=2×104 Pa;

2由圖可知,n=2,則繩端移動的距離:s=nh=2×3m=6m,

不計繩重和摩擦時,拉力大。F=G+G /n=200N+50N/2=125N,

拉力做的總功:W=Fs=125N×6m=750J,拉力F的功率:P=W/t=750J/5s=150W;

3有用功:W =Gh=200N×3m=600J,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100%=600J/750J×100%≈80%。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物理學中常用科學家名字作為物理量單位,下列物理量中以科學家焦耳名字做單位的是( )

A.電荷量 B.電流 C.電功 D.電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進行怎樣使兩個小燈泡亮起來的探究活動中,小明、小紅和小華三人把一只開關和兩個小燈泡逐一順次連接后,剛將線路兩端接到電源兩極,L2就亮了,但L1不亮.

1)他們在實驗操作中不當之處是: ;

2)請在圖甲的方框中畫出他們所連接電路的電路圖;

3)關于L1不亮,小明認為L1的燈絲斷了,但小紅說L1沒壞.你認為 的觀點一定是錯的,理由是 ;

4)小華支持小紅的觀點,他認為L1不是不亮,而是亮度太暗,人眼觀察不到.燈L1是否真的損壞?請你設計一種檢查方法(在圖乙的方框中解答或畫圖說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他在水平臺面上分別鋪上不同材料,讓同一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在小車停下的位置分別做上標記a、b、c。

1用同一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靜止滑下是為了使小車到達水平面時小車的 ,在水平面上鋪不同的材料,目的是 ;

2若水平面上鋪的材料種類是毛巾、木板、棉布,則合理的鋪設順序是 ;

A毛巾、木板、棉布

B棉布、毛巾、木板

C毛巾、棉布、木板

D順序無所謂,都可以

3小車在水平臺面上做減速運動,說明了 ,運動過程中小車受到的一對平衡力是 ;

4對上述實驗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推理:如果運動的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用壓強計“探究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1圖甲所示壓強計是通過U形管中水面的 來反映被測壓強大小的。使用前應檢查裝置是否漏氣,方法是用手輕輕按壓幾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水面能靈活升降,則說明該裝置 選填“漏氣”或“不漏氣”).

2若在使用壓強計前,發(fā)現(xiàn)U型管內水面已有高度差,通過 選填序號方法可以進行調節(jié)①從U型管內向外倒出適量水;②拆除軟管重新安裝;③向U型管內添加適量水;

3比較乙圖、丙圖和丁圖,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的壓強_ ___。

4在乙圖中,若只將燒杯中的水換成同深度的鹽水,其他條件不變,則可以觀察到U型管兩邊液面的_____________

5本試驗采用了_______的研究方法,最后可得到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是_____和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一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圓柱體,從盛有水的燒杯上方離水面某一高度處開始緩慢下降,下降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隨圓柱體下降高度h變化的圖象如圖,由圖可知,從圓柱體底面接觸水面到圓柱體剛好全部浸入水中,重力所做的功是 J,圓柱體浸入水中四分之三時所受的浮力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杯酒精減少一半后,則( )

A.熱值和比熱容都不變

B.熱值減半、比熱容不變

C.熱值和比熱容都減半

D.熱值不變、比熱容減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一艘輪船從長江駛入東海,船受到的浮力(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將重為2N的物體沿斜面從底端勻速拉至頂端.若不考慮物體與斜面間的摩擦,則拉力F為 N;若斜面的機械效率為80%,則此時拉力F為 N,摩擦力大小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