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濟南)如圖所示,菱形ABCD的頂點A、B在x軸上,點A在點B的左側(cè),點D在y軸的正半軸上,∠BAD=60°,點A的坐標為(-2,0).
(1)求線段AD所在直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按照A?D?C?B?A的順序在菱形的邊上勻速運動一周,設運動時間為t秒、求t為何值時,以點P為圓心、以1為半徑的圓與對角線AC相切.

【答案】分析:(1)在Rt△AOD中,根據(jù)OA的長以及∠BAD的正切值,即可求得OD的長,從而得到D點的坐標,然后利用待定系數(shù)法可求得直線AD的解析式.
(2)由于點P沿菱形的四邊勻速運動一周,那么本題要分作四種情況考慮:
在Rt△OAD中,易求得AD的長,也就得到了菱形的邊長,而菱形的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那么∠DAC=∠BAC=∠BCA=∠DCA=30°;
①當點P在線段AD上時,若⊙P與AC相切,由于∠PAC=30°,那么AP=2R(R為⊙P的半徑),由此可求得AP的長,即可得到t的值;
②③④的解題思路與①完全相同,只不過在求t值時,方法略有不同.
解答:解:(1)∵點A的坐標為(-2,0),∠BAD=60°,∠AOD=90°,
∴OD=OA•tan60°=,
∴點D的坐標為(0,),(1分)
設直線AD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y=kx+b,,
解得
∴直線AD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3分)

(2)∵四邊形ABCD是菱形,
∴∠DCB=∠BAD=60°,
∴∠1=∠2=∠3=∠4=30°,
AD=DC=CB=BA=4,(5分)
如圖所示:
①點P在AD上與AC相切時,
AP1=2r=2,
∴t1=2.(6分)
②點P在DC上與AC相切時,
CP2=2r=2,
∴AD+DP2=6,
∴t2=6.(7分)
③點P在BC上與AC相切時,
CP3=2r=2,
∴AD+DC+CP3=10,
∴t3=10.(8分)
④點P在AB上與AC相切時,
AP4=2r=2,
∴AD+DC+CB+BP4=14,
∴t4=14,
∴當t=2、6、10、14時,以點P為圓心、以1為半徑的圓與對角線AC相切.(9分)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確定、解直角三角形、菱形的性質(zhì)、切線的判定和性質(zhì)等;需要注意的是(2)題中,點P是在菱形的四條邊上運動,因此要將所有的情況都考慮到,以免漏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四邊形》(12)(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濟南)如圖所示,菱形ABCD的頂點A、B在x軸上,點A在點B的左側(cè),點D在y軸的正半軸上,∠BAD=60°,點A的坐標為(-2,0).
(1)求線段AD所在直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按照A?D?C?B?A的順序在菱形的邊上勻速運動一周,設運動時間為t秒、求t為何值時,以點P為圓心、以1為半徑的圓與對角線AC相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二次函數(shù)》(09)(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濟南)如圖所示,拋物線y=-x2+2x+3與x軸交于A、B兩點,直線BD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拋物線的對稱軸l與直線BD交于點C、與x軸交于點E.
(1)求A、B、C三個點的坐標;
(2)點P為線段AB上的一個動點(與點A、點B不重合),以點A為圓心、以AP為半徑的圓弧與線段AC交于點M,以點B為圓心、以BP為半徑的圓弧與線段BC交于點N,分別連接AN、BM、MN.
①求證:AN=BM;
②在點P運動的過程中,四邊形AMNB的面積有最大值還是有最小值?并求出該最大值或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全國中考數(shù)學試題匯編《一次函數(shù)》(07)(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濟南)如圖所示,菱形ABCD的頂點A、B在x軸上,點A在點B的左側(cè),點D在y軸的正半軸上,∠BAD=60°,點A的坐標為(-2,0).
(1)求線段AD所在直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按照A?D?C?B?A的順序在菱形的邊上勻速運動一周,設運動時間為t秒、求t為何值時,以點P為圓心、以1為半徑的圓與對角線AC相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濟南)如圖所示,拋物線y=-x2+2x+3與x軸交于A、B兩點,直線BD的函數(shù)表達式為,拋物線的對稱軸l與直線BD交于點C、與x軸交于點E.
(1)求A、B、C三個點的坐標;
(2)點P為線段AB上的一個動點(與點A、點B不重合),以點A為圓心、以AP為半徑的圓弧與線段AC交于點M,以點B為圓心、以BP為半徑的圓弧與線段BC交于點N,分別連接AN、BM、MN.
①求證:AN=BM;
②在點P運動的過程中,四邊形AMNB的面積有最大值還是有最小值?并求出該最大值或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數(shù)學 來源:2010年山東省濟南市中考數(shù)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解答題

(2010•濟南)如圖所示,菱形ABCD的頂點A、B在x軸上,點A在點B的左側(cè),點D在y軸的正半軸上,∠BAD=60°,點A的坐標為(-2,0).
(1)求線段AD所在直線的函數(shù)表達式;
(2)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按照A?D?C?B?A的順序在菱形的邊上勻速運動一周,設運動時間為t秒、求t為何值時,以點P為圓心、以1為半徑的圓與對角線AC相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