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1.上課前李老師發(fā)動同學們到校園里捉些鼠婦來做實驗.張敏同學在抓鼠婦的過程中發(fā)現,只有在花壇邊黑暗潮濕的石塊下可以找到鼠婦,而在明亮干燥的通道上找不到鼠婦.到底是光還是潮濕程度影響鼠婦的分布呢?她進行了探究.將一個正方形的鐵盤,以橫、豎中線為界分成四個區(qū),分別標出A、B、C、D,四個區(qū)設置的條件分別是,A區(qū)明亮并放入干燥的土,B區(qū)明亮并放入潮濕的土,C區(qū)黑暗并放入干燥的土,D區(qū)黑暗并放入潮濕的土.鼠婦可越過界線,在四個區(qū)來回移動.然后在鐵盤的中心位置放入20只鼠婦,每隔兩分鐘統(tǒng)計一次各區(qū)中鼠婦的數量.請回答相關問題:
(1)張敏同學在實驗中探究了2種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2)如果要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最好選擇B和D兩個區(qū)進行對照
(3)選擇A與B區(qū)進行對照以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有同學認為不妥,理由是AB區(qū)都是明亮環(huán)境,條件不適宜.
(4)張敏同學在第2分鐘統(tǒng)計數據時,發(fā)現鼠婦在四區(qū)都有分布,便得出結論:光與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的生活沒有影響.你認為該結論不科學(選填“科學”或“不科學”).
(5)在第10分鐘后統(tǒng)計時發(fā)現,鼠婦全部集中在D區(qū),則你得出的結論是光和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的生活都有影響,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

分析 (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 解:(1)張敏同學在抓鼠婦的過程中發(fā)現,只有在花壇邊黑暗潮濕的石塊下可以找到鼠婦,而在明亮干燥的通道上找不到鼠婦.到底是光還是潮濕程度影響鼠婦的分布.因此張敏同學在實驗中探究了光照和水分2種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2)如果要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那么設計對照實驗中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條件如濕度、溫度等都應當相同.也就是說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這個對照實驗的惟一變量.最好選擇B和D兩個區(qū)進行對照.
(3)探究土壤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實驗中唯一的實驗變量應是土壤的潮濕程度.由于黑暗潮濕的石塊下可以找到鼠婦,而在明亮干燥的通道上找不到鼠婦,說明鼠婦喜歡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A區(qū)明亮并放入干燥的土,B區(qū)明亮并放入潮濕的土,選擇A與B區(qū)進行對照以探究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有同學認為不妥,理由是AB區(qū)都是明亮環(huán)境,條件不適宜.
(4)第2分鐘統(tǒng)計數據時,由于剛剛放入的鼠婦不適應環(huán)境,可能存在偶然性,因此張敏同學在第2分鐘統(tǒng)計數據時,發(fā)現鼠婦在四區(qū)都有分布,便得出結論:光與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的生活沒有影響,該結論不科學.
(5)D區(qū)黑暗并放入潮濕的土.根據實驗數據,在第10分鐘后統(tǒng)計時發(fā)現,鼠婦全部集中在D區(qū),則得出的結論是:光和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的生活都有影響,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
故答案為:(1)2    
(2)B和D
(3)AB區(qū)都是明亮環(huán)境,條件不適宜(合理即可)
(4)不科學
(5)光和土壤的潮濕程度對鼠婦的生活都有影響,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中.

點評 對照實驗中,控制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是設計實驗方案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關鍵問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2016-2017學年山東省濟南市七年級上周清測試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小明同學準備自制酸奶,他將新鮮牛奶加入適量蔗糖煮沸后裝入消毒的大口玻璃瓶中,再將適量酸奶倒入其中。你認為最可能成功制成酸奶的操作是( )

A.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并密封 B.煮沸后立即倒入酸奶不密封

C.煮沸后冷卻再倒入酸奶并密封 D.煮沸后冷卻再倒入酸奶不密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某同學在三個地點考察同一種植物的根系分布情況,繪制根系分布圖如下.

(1)該植物的根系屬于直根系.
(2)這三種分布情況可能受、等因素的影響,依據是根的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等生長特性.
(3)試推測三個地方該植物根系不同形狀的形成原因:甲地土壤右側深層水肥較多土壤淺層水肥充足;乙地深層匱乏土壤深層水肥充足;丙地淺層缺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判斷題

19.如果自然界中森林大面積減少,那么,大氣中的氧就會不斷地增多.×(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小燕同學在“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部條件”的過程中設計如下實驗,并將預期的實驗結果記錄到表格中,請根據表格分析回答問題:
瓶號種子所處的環(huán)境預期實驗結果
110粒相同種子,不放水,置于溫暖處不萌發(fā)
210粒相同種子,放少量水,置于溫暖處萌發(fā)
310粒相同種子,放少量水,置于冰箱保鮮層(0℃)不萌發(fā)
410粒相同種子,放過量水,浸沒種子,置于溫暖處不萌發(fā)
若實驗結果與預期結果相符,請根據實驗結果和提示分析回答:
①比較2、4號瓶的結果,說明種子的萌發(fā)需要充足的氧氣.
②比較2、1(哪兩號瓶)的結果,說明種子的萌發(fā)需要一定的水分.
③比較2、3(哪兩號瓶)的結果,說明種子的萌發(fā)需要適宜的溫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瑞士化學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1944年,美國在意大利的許多士兵因使用DDT來撲滅傳染斑疹傷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喪生.聯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評價說:“單獨從瘧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萬生命.”但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種難降解的有毒化合物,進人人體內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國已于1983年停止生產和使用.
(1)在過去,施用農藥DDT的地區(qū),雖然占陸地面積的一小部分,可是在遠離施藥地區(qū)的南極,動物體內也發(fā)現了DDT,這種現象說明了B
A.DDT是揮發(fā)性物質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質循環(huán)
C.考察隊將DDT帶到了南極     D.南極動物也偶爾到施用農藥的地區(qū)尋食
(2)表是南極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海水和幾種生物體內的DDT含量,請回答下列問題:
DDT含量(μg/mL)0.000050.50.00520.0475.5
名稱海水生物A生物B生物C生物D生物E
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結構是B→D→A→C→E.
a.生產者是B,次級消費者是A.
b.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從第一營養(yǎng)級到最高營養(yǎng)級,生物個體數目是如何變化的?生物體內DDT濃度是如何變化的?生物個體遞減,DDT濃度遞增.
c.南極海洋生態(tài)被破壞的原因是環(huán)境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如圖為桃花受精過程示意圖,其中將發(fā)育成桃子可食用部分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表示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物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相關推斷不正確的是( 。
A.甲是生產者
B.丙不是消費者
C.丁是分解者
D.根據吃與被吃的關系只有1條食物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關于生命起源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B.生命起源與原始海洋無關
C.原始生命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D.原始大氣中含有豐富的氧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