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觀察下圖,總結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1)觀察圖中錯誤!未指定書簽。所示,鳥的身體呈____________ 型,可以減少空氣的阻力。
(2)觀察圖中所示,鳥的前肢變成_______ ,上面生有幾排大型的,適于搏擊空氣。
(3)鳥的骨骼輕、薄、堅固,有些骨中空,可減輕 _______。附著在胸骨上的是全身最發(fā)達的 _________,產生飛行的動力。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材料一:如圖中的兩只狐,一只是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狐,一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材料二:科學工作者發(fā)現(xiàn),過去的20年里,北極冰蓋面積減少了40%,平均厚度從3米減至1.5米;2005年北極冰蓋面積為530萬平方千米,2007年9月為413萬平方千米,創(chuàng)歷史最低點。這些都說明了一個現(xiàn)象:地球在變暖。
(1)圖_____所示為北極狐。推測理由是____________。
(2)由兩種狐的頭部某些特征也可以說明,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往往與其________相適應。
(3)如果地球“變暖”進一步加劇,請你預測北極狐的命運將會怎樣?________。
(4)為了不讓地球繼續(xù)“變暖”,你認為應該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兩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許多科學家共同努力研究出的動物進化歷程圖,請認真分析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_____。
(2)從圖中可以看出原始鳥類是由某些原始爬行類動物進化而來的。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證據(jù)是始祖鳥化石?梢,_____是科學家們研究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
(3)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對環(huán)境的適應,例如生活在綠草地的青蛙,背部多是綠色的而不是褐色的,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觀點分析,下列解釋較為合理的是(_____)
A.被綠草地染的
B.綠色的青蛙繁殖能力強
C.綠色的青蛙捕食能力強
D.綠色的青蛙不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生存的機會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以下哪一生物現(xiàn)象,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A. 轉基因超級鼠的出現(xiàn) B. 蝙蝠能飛
C. 蛔蟲有角質層 D. 青蛙有保護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曲線A、B分別表示人體血液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情況,據(jù)圖回答:
(1)如果血管②包繞在肺泡外,③的名稱是______,表示二氧化碳變化的是曲線[___]。
(2)若血管②是組織處的毛細血管,表示氧氣變化的是曲線[___],血液中氧氣含量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血管②在小腸絨毛內,曲線[___]可表示營養(yǎng)物質的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研究杏仁對昆蟲的毒害作用,做了如下實驗:取三個相同的透明容器標為A,B,C;在A中加入少量的水和一定量的碎杏仁,在B中加入與A等量的碎杏仁,在C中加入與A等量的水.擰緊瓶蓋,靜置2小時,然后打開開瓶蓋,在各容器鐵絲網上分別放蚱蜢10只,再擰緊瓶蓋(如圖),觀察并記錄蚱蜢狀態(tài)如下表:
組 | 時間 | 1分鐘 | 2分鐘 | 3分鐘 | 4分鐘 |
實驗組A | 活躍 | 活躍 | 不活躍 | 大部分死亡 | |
實驗組B | 活躍 | 活躍 | 活躍 | 活躍 | |
實驗組C | 活躍 | 活躍 | 活躍 | 活躍 |
(1)本實驗對蚱蜢的選擇有什么要求? .
(2)設置對照組C的目的是 .
(3)根據(jù)實驗結果,試推測A組蚱蜢死亡的原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現(xiàn)象能說明生物影響環(huán)境的是( )
A.仙人掌的葉變成刺 B.望梅止渴
C.沙漠植物具有發(fā)達的根系 D.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對狗、鴿子、鱷魚、鰱魚四種脊椎動物進行分類,結果如圖所示.該分類圖不能體現(xiàn)的是( 。
A.狗具有體溫恒定、胎生、哺乳的特征
B.鱷魚和鰱魚都具有體溫不恒定的特征
C.采用的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不同
D.分類時,可依據(jù)一定的特征逐級進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