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生物 > 題目詳情
18.為探究植物遺體的分解是否與細菌有關,某課外活動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將落葉分為A、B兩組;②A、B兩組進行滅菌處理;③A組接種細菌,B組不接種;④將A、B兩組放在無菌、溫度適宜、保持濕潤的條件下培養(yǎng)足夠一段時間;⑤觀察、統(tǒng)計落葉分解數(shù)量.
(1)該實驗的假設是植物遺體的分解是否與細菌有關.
(2)本實驗的對照組是B,實驗組是A.
(3)為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對樹葉的要求是同種植物大小相同的葉片.
(4)如果A組中落葉分解量大于B組,則實驗結論是植物遺體的分解與細菌有關.
(5)你認為實驗中接種的細菌的生活方式是異養(yǎng)(填自養(yǎng)或異養(yǎng))

分析 ①檢測不同環(huán)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實驗,實驗步驟包括配置培養(yǎng)基、接種、培養(yǎng)、觀察結果.
②此實驗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組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無細菌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

解答 解:(1)本實驗的目的是研究細菌對植物遺體的分解作用,所以假設是:植物遺體的分解是否與細菌有關.
(2)一般地沒有特別施加影響的一組作為對照組,施加了特別影響的為實驗組.將A組滅菌后接種細菌放在無菌的條件下為實驗組,B組不接種為對照組.
(3)對照試驗要求除控制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所以要使用同一種樹大小相同的落葉.
(4)如果A組中落葉分解量大于B組,說明植物遺體的分解與細菌有關.
(5)接種的細菌,靠分解枯枝落葉中的有機物生活,所以其生活方式為異養(yǎng).
故答案為:(1)植物遺體的分解是否與細菌有關 
(2)B; A
(3)同種植物大小相同的葉片
(4)植物遺體的分解與細菌有關  
(5)異養(yǎng)

點評 熟練掌握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注意對照試驗的設計原則.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在探究“土壤濕度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實驗中,有個探究小組的同學一起交流、討論實驗方案,經過大家的激烈討論,最后大家一起確定了實驗方案,設計了如下的實驗步驟:
A.準備了一個大紙箱子,以箱子內橫軸中線為界,一邊放潮濕的土壤,另一邊放相同高度干燥的土壤.
B.向紙箱子內放進20條身體狀況相同的蚯蚓,蓋上紙板.
C.三天后檢查箱子內中線兩邊的蚯蚓,并做好觀察記錄.
請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作出假設土壤濕度會影響蚯蚓的生活或蚯蚓適于生活在潮濕的土壤中.
(2)你確定這個實驗的變量是土壤濕度.
(3)你的實驗結果,蚯蚓主要集中在潮濕(請?zhí)睢俺睗瘛被颉案稍铩保┩寥赖囊贿叄?/di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9.下圖是鳥體內氣囊分布示意圖.根據(jù)圖形作答
(1)注明圖中各個結構名稱①氣管,②肺,
③氣囊
(2)鳥的身體呈流線型型,可有效減小空氣阻力;骨骼輕、薄、堅固,長骨中空,可以減輕體重;胸肌最發(fā)達,能牽動兩翼完成飛行動作;鳥的體溫不會隨著環(huán)境溫度的變化而改變,是恒溫動物.
(3)圖中進行氣體交換的部位是肺能貯存氣體輔助呼吸的部位是氣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在男性生殖系統(tǒng)中,能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的結構是( 。
A.輸卵管B.卵巢C.子宮D.睪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根據(jù)“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的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為了便于觀察,應選取尾鰭含色素少的活的小魚.
(2)濕棉絮包裹在小魚頭部的鰓蓋和軀干部,在實驗觀察過程中,應時常往棉絮上滴加清水,這樣才能保證魚是活的,便于觀察.
(3)如果顯微鏡配備有10×、40×兩種規(guī)格的物鏡,本實驗應選用10×物鏡.
(4)如圖是觀察到的小魚尾鰭內血管分支情況及血流方向(箭頭所示),請判斷:血液在標③號處流動最快,紅細胞在標①號所示血管內呈單行通過,該血管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解讀曲線圖:圖表示食物通過人體消化道時,蛋白質、淀粉、脂肪被消化的程度,字母表示消化道各器官,請回答:
(1)據(jù)圖推斷各字母表示的器官:B食道、C胃、D小腸,其中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是D(填序號),它適于吸收的特點是長度長,具有許多皺襞和絨毛,絨毛壁薄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0.甘薯和馬鈴薯都富含淀粉,但甘薯吃起來比馬鈴薯甜,為探究其原因,某科學興趣小組做了下列實驗活動:
【查閱資料】通過上網獲得以下信息:淀粉是無甜味的,淀粉在酶的作用下能初步分解成有甜味的麥芽糖.
【作出猜想】甘薯中可能含有淀粉酶,把淀粉初步催化分解為具有甜味的麥芽糖,而馬鈴薯不含有淀粉酶.
【實驗操作】把甘薯、馬鈴薯塊放在不同溫度下,控制其他條件相同,處理30min后,測定麥芽糖含量,結果表明馬鈴薯處理后不含麥芽糖,甘薯處理有的麥芽糖含量見下表:
處理溫度(℃)0102030405060708090
甘薯還原糖含量(mg/g)22232638414755373021
(1)實驗結果支持(填“支持”或“不支持”)該小組的猜想;
(2)不同溫度處理后的馬鈴薯都不含麥芽糖,但吃起來略帶甜味,這是由于咀嚼過程中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產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酶對生理活動中的化學變化具有催化作用,如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轉化為麥芽糖等,但酶的催化效率受溫度、酸堿度和激活劑等因素的影響.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質都稱為激活劑.已知鈉離子(Na+)對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無影響.為了探究氯離子(Cl-)是否為唾液淀粉酶的一種激活劑,小明進行了如下實驗設計:
第一步:取小試管2支,按下表中從左到右的藥品順序加入到相應的試管.
試管號0.5%淀粉溶液0.5%HCl溶液蒸餾水稀釋的唾液
12ml01ml1ml
22ml1ml01ml
第二步:向各試管中加碘液1滴,將2支試管同時放入37℃的水中加熱.
(1)小強同學對第二步中的“37℃的水”的設定提出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把溫度控制為相同就可以,改用室溫下的水更方便操作.小明認為小強的觀點不合理,其理由是因為溫度在37℃時唾液淀粉酶活性最好;
(2)老師看了小明的實驗設計,指出該實驗還不能證明氯離子是否為唾液淀粉酶的一種激活劑.小明需改進的是在第一步中,2號試管內所加的HCl溶液改成1毫升0.5%NaCl溶液
(3)小明改進實驗后,若觀察到兩試管里藍色同時褪去,可得出結論氯離子不是唾液淀粉酶的一種激活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填空題

8.對人體生命活動具有調節(jié)作用的是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