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興趣小組的同學學習了碳酸鈉的性質(zhì)后,對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也進行探究。
(問題1)碳酸氫鈉溶液與碳酸鈉溶液的酸堿性
(實驗1)用pH試紙測定等濃度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溶液的pH,分別為9和12;
(結(jié)論1)兩種溶液都呈堿性,它們的堿性強弱順序為_____。
(問題2)碳酸氫鈉溶液、碳酸鈉溶液與酸的反應
(實驗2)等濃度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溶液分別與相同濃度的鹽酸反應
操作和現(xiàn)象如下表:
序號 | 操作 | 現(xiàn)象 |
實驗① | 碳酸氫鈉溶液逐滴加入鹽酸中 | 立刻產(chǎn)生氣泡 |
實驗② | 碳酸鈉溶液逐滴加入鹽酸中 | 立刻產(chǎn)生氣泡 |
實驗③ | 鹽酸逐滴加入碳酸氫鈉溶液中 | 立刻產(chǎn)生氣泡 |
實驗④ | 鹽酸逐滴加入中碳酸鈉溶液中 | 滴加一會后才有氣泡產(chǎn)生 |
(問題3)實驗④與另外三個實驗現(xiàn)象不同的原因
(實驗3)將等濃度的碳酸氫鈉和碳酸鈉溶液與相同濃度的鹽酸互滴,利用手持傳感器測定反應中溶液pH變化,四個實驗的pH變化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
(分析)
(1)如圖表示的實驗是_____(填實驗2中的序號)。
(2)比較如圖與如圖發(fā)現(xiàn):如圖中的陰影部分與如圖疊合后,圖象基本重合。
則如圖中的AB段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BC段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D點的溶質(zhì)為_____(寫化學式);所以,“鹽酸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中,滴加一會后才有氣泡產(chǎn)生”的原因是_____。
(3)比較如圖與如圖發(fā)現(xiàn):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現(xiàn)象,試分析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_____。
(應用)
用稀鹽酸來鑒別一瓶溶液是氫氧化鈉還是碳酸鈉時,應如何操作? _____。
【答案】碳酸鈉>碳酸氫鈉 實驗① 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HCl、NaCl 鹽酸先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鈉,后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向鹽酸中滴加碳酸鈉溶液時鹽酸過量,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時碳酸鈉過量 取兩種溶液少量分別滴加到稀鹽酸中
【解析】
[結(jié)論1]
碳酸氫鈉和碳酸鈉溶液的pH,分別為9和12,說明兩種溶液都呈堿性,它們的堿性強弱順序為碳酸鈉>碳酸氫鈉。
故填:碳酸鈉>碳酸氫鈉。
[分析]
(1)由圖中信息可知,圖1表示向鹽酸中滴加碳酸鈉溶液,圖2表示向碳酸氫鈉溶液中滴加鹽酸,圖3表示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圖4表示的實驗是向鹽酸中滴加碳酸氫鈉溶液。
故填:實驗①。
(2)比較圖3與圖2發(fā)現(xiàn):圖3中的陰影部分與圖2疊合后,圖象基本重合,則圖3中的AB段是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HCl═NaCl+NaHCO3;
BC段是碳酸氫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HCO3+HCl═NaCl+H2O+CO2↑;
D點的溶質(zhì)為反應生成的氯化鈉和過量的氯化氫;
所以,“鹽酸逐滴加入碳酸鈉溶液中,滴加一會后才有氣泡產(chǎn)生”的原因是鹽酸先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鈉,后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HCl、NaCl;鹽酸先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鈉,后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3)比較圖1與圖3發(fā)現(xiàn):不同的操作有不同現(xiàn)象,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向鹽酸中滴加碳酸鈉溶液時鹽酸過量,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時碳酸鈉過量。
故填:向鹽酸中滴加碳酸鈉溶液時鹽酸過量,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時碳酸鈉過量。
[應用]
用稀鹽酸來鑒別一瓶溶液是氫氧化鈉還是碳酸鈉時,操作方法:取兩種溶液少量分別滴加到稀鹽酸中,產(chǎn)生氣泡的是碳酸鈉溶液,無明顯現(xiàn)象的是氫氧化鈉溶液。
故填:取兩種溶液少量分別滴加到稀鹽酸中。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所學知識回答。
(1)加熱冷水,當溫度尚未達到沸點時,水中常有氣泡冒出,這說明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_____。
(2)如圖是a、b、c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根據(jù)此圖回答問題:
①t2℃時,a、b、c三種固體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為_____(用“=”“>”“<”符號連接)。
②b中含有少量的a,若要提純b,可采用_____的方法。
③若c為氫氧化鈣,在室溫時,向c的飽和溶液中加入適量的生石灰,恢復到室溫后,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_____(填“變大”或“變小”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銅的化合物是中學化學學習和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1)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________周期.
(2)如圖是銅的原子結(jié)構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_______.
A 銅原子的中子數(shù)為29 B 銅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
C 銅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單質(zhì)形式存在 D 銅元素在化合物中可以顯+1價
(3)如圖可知,從微觀角度看實質(zhì)參與反應的微觀粒子是_____和________.
(4)金屬銅是一種用途非常廣泛的材料,銅及其化合物有如圖轉(zhuǎn)化關系:
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轉(zhuǎn)化關系中未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t1℃時,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大小順序為:丙>乙>甲
B.t2℃時,甲、丙兩種物質(zhì)的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相等
C.若甲物質(zhì)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質(zhì),可用降溫結(jié)晶的方法提純甲
D.若要將組成在N點的甲溶液轉(zhuǎn)變?yōu)镸點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溫蒸發(fā)溶劑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SR技術通過BaO和Ba(NO3)2的相互轉(zhuǎn)化實現(xiàn)NOx(氮氧化物)的儲存和還原,能有效降低柴油發(fā)動機在空氣過量條件下的NOx排放。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儲存時發(fā)生了置換反應
B. 該技術不能緩解酸雨的形成
C. 該轉(zhuǎn)化中有兩種元素化合價發(fā)生改變
D. 還原反應:5CO+Ba(NO3)2N2+BaO+5X,則X的化學式為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學習小組的同學為探究實驗室制取氫氣的方案,分別用等質(zhì)量的金屬A、B跟質(zhì)量相同、濃度相同稀硫酸反應,反應生成氫氣的質(zhì)量與時間的關系如圖(已知金屬A、B在生成物中均顯+2價,A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大于B)。
分析圖像得到的下列結(jié)論中,其中不合理的是
A. 金屬的活動性A>B
B. 生成氫氣的質(zhì)量A=B
C. 兩份硫酸均反應完,B一定有剩余
D. A、B均反應完,硫酸有剩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某興趣小組的同學從實驗室收集一桶含有FeSO4、CuSO4的廢液,他們想從中回收金屬銅和硫酸亞鐵晶體,設計了如下方案。結(jié)合實驗方案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加入的金屬X是_____,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
(2)操作1和操作2的名稱都是_______,在該操作中用到的主要玻璃儀器包括玻璃棒、燒杯、______。
(3)步驟②中,加入過量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水和溶液在生產(chǎn)、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
(1)自來水廠主要通過①沉淀②吸附③過濾④投藥消毒(用漂白粉等)等對自然水進行凈化,其合理的步驟順序是_____(填序號);可用_____來檢測水的酸堿度是否達到標準
(2)如圖是甲、乙、丙三種固體物質(zhì)(均不含結(jié)晶水)的溶解度曲線。
①t1℃時,甲、乙、丙三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大小關系_____。
②t1℃時,完全溶解5g丙物質(zhì)至少需要水_____g。
③t2℃時,將20g甲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攪拌后所得溶液是甲的_____溶液(填“飽和”或“不飽和”),可以用圖中_____點(填“a”、“b”、“c”)表示。
④將甲、丙的飽和溶液從t2℃降溫到t1℃,對所得溶液的敘述不正確的是_____。
A都是飽和溶液 B溶劑質(zhì)量:甲<丙
C析出固體質(zhì)量:甲>丙 D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甲、乙、丙、丁四種物質(zhì)在反應前后的質(zhì)量關系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反應前丙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
B. 甲一定是化合物
C. 丁一定是催化劑
D. 該反應為分解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