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C可以將CuO中的Cu置換出來
B. 在一定條件下CO2能夠轉變成CO
C. CO2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變紅
D. 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
考點: 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碳的化學性質;碳元素組成的單質.
專題: 課本知識同類信息;壓軸實驗題;碳單質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與用途.
分析: 根據(jù)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質回答,碳有還原性,二氧化碳有氧化性,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有多種同素異形體.
解答: 解:A、C可以將CuO中的Cu置換出來,正確,因為碳有還原性,能還原氧化銅,發(fā)生置換反應.
B、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溫條件下能生成一氧化碳.故正確.
C、CO2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濕潤的花變紅,不能使干燥的花變紅,因為二氧化碳要與水反應才能生成碳酸.
D、金剛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單質,正確,只是它們的碳原子排列不同.
故選C
點評: 本題從碳單質的結構,性質考查到了碳的氧化物的性質,注重了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突出了本部分的重點.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a、b、c、d四種無色溶液,分別是碳酸鈉溶液、稀硫酸、氯化鋇溶液、鹽酸中的一種。根據(jù)表格中它們兩兩相互反應的實驗記錄,推斷的正確順序是( )
a | b | c | d | |||||
b | 無明顯現(xiàn)象 | — | 有氣體生成 | 有沉淀生成 | ||||
c | 有氣體生成 | 有氣體生成 | — | 有沉淀生成 |
A.H2SO4、HCl、Na2CO3、BaCl2 B.HCl、H2SO4、Na2CO3、BaCl2
C.Na2CO3、H2SO4、HCl、BaCl2 D.HCl、Na2CO3、H2SO4、Ba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年4月25日晚8點,臺州市的一金屬堆場發(fā)生火災,十多噸金屬鎂發(fā)生爆燃后發(fā)出刺眼的白光,將夜空映照得如同白晝,消防指揮部立即動員力量,尋找沙土進行滅火.鎂是一種銀白色的金屬,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反應釋放出氫氣.
(1)利用沙土滅火的原理是 .
本次火災消防員不能用水來滅火,其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二氧化碳的說法錯誤的是( 。
A. 在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shù)約為0.03%
B. 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人呼吸
C. 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會導致溫室效應
D.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學習化學的目的并不在于人人都要成為化學家,更重要的是學會用化學觀點去分析、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進入久未開啟的地窖,應先做燈火實驗
B. 夜間發(fā)現(xiàn)液化氣泄漏應先開窗通風,不能立即開燈
C. 重金屬鹽能使蛋白質變性,起到殺菌作用,因此可用重金屬鹽溶液浸泡海產品
D. 海底蘊藏著大量“可燃冰”,以它為燃料不會對自然界中的碳循環(huán)產生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1)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紙花,進行如下操作,能夠觀察到紙花變紅的是 .
下列A、B是探究物質性質的實驗:
二氧化碳是否可以溶于水,很難直接觀察到現(xiàn)象,可以通過A中塑料瓶 的變化來間接感知.同樣,研究氫氧化鈉溶解于水時是吸熱還是放熱,可利用密閉的廣口瓶內 的變化引起U形管內水位的變化,若 (填a或b)處的水位升高,則是放熱.
(3)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由氧化銅和碳粉中的一種或兩種物質組成,某學校科學小組為確定其成分,取少量該黑色粉末于燒杯中,加入過量稀硫酸,充分攪拌后觀察.下表是實驗中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與對應結論,請你填寫下表中空白處的相關內容:
現(xiàn)象 結論
含CuO、C
溶液顏色無明顯變化,有黑色不溶物 只含
通過實驗及分析,確定該粉末為氧化銅和碳粉混合物,為了進一步探究它們的性質,探究小組又利用這種混合物補充做了如圖所示實驗:
①試管a中的化學方程式為 .
②氧化銅和碳反應屬于 反應.(填基本反應類型)
③最能說明a試管中氧化銅和碳已完全反應的實驗現(xiàn)象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與化學知識相符合的是( 。
A. 汽油中加入乙醇可節(jié)省石油資源,減少污染
B. 酸雨主要是由于農村使用農藥和化肥造成的
C. 用水滅火是因為水可以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
D. 塑料是天然有機材料,對環(huán)境沒有不良影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經(jīng)常用水沖洗自行車可以防銹
B.空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
C.用活性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鐵合金是一種純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