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按題目要求回答:
(1)在CuCl2和Fe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質量的Mg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向濾渣中滴加稀HCl,有氣泡產(chǎn)生,則濾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學式)。
(2)某鋼鐵廠每天需消耗4900 t含F(xiàn)e2O376%的赤鐵礦石,該廠理論上可每天生產(chǎn)含F(xiàn)e98%的生鐵的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____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2019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lián)合國宣布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對于元素周期表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利用元素周期表預測新元素的化學性質
B.利用元素周期表預測新元素的原子結構
C.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某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
D.利用元素周期表可查找某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上海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份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下列物質,屬于有機酸的是( 。
A.胃液中的鹽酸 B.汽水中的碳酸 C.蓄電池中的硫酸 D.番茄汁中的乙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上海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下學期3月份月考化學試卷 題型:單選題
物質名稱與化學式相符合的是( )
A.熟石灰:CaO B.膽礬:CuSO4•5H2O C.石灰石:Ca(OH)2 D.干冰: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第八單元第44課時 課題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1)同步練 題型:單選題
人類每年向地殼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屬礦物資源,以提取數(shù)以億噸計的金屬。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 。
A.銅 B.鋁 C.鐵 D.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人教版2020年九年級第八單元第44課時 課題 3 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1)同步練 題型:單選題
把鐵礦石、焦炭和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爐中進行冶煉,得到的產(chǎn)物是 。
A.生鐵 B.銅 C.純鐵 D.錳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qū)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 題型:實驗題
我們學習過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知道了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實驗室制取氣體時,確定發(fā)生裝置需要考慮的兩種因素有_______(填序號)。
A 反應物的狀態(tài) B 氣體的密度
C 反應的條件 D 氣體的溶解性
(2)實驗室部分裝置如圖(A﹣F)所示,請回答:
(提示:裝置C的多孔隔板,可以放置顆粒大小比孔徑大的固體)
下表是初中幾種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請你在橫線上的空白處填上答案。
反應物 | 制取氣體 | 發(fā)生裝置(填字母) | 收集裝置(填字母) |
大理石和稀鹽酸 | CO2 | B或____ | _____ |
鋅粒和稀硫酸 | H2 | B | D或 ____ |
高錳酸鉀 | O2 | ___ | E或D |
(3)實驗室常用高錳酸鉀來制取氧氣,其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
(4)小穎同學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質時,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很快變紅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
(5)若使用圖1裝置收集氧氣,氣體應從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若通過連接圖1和圖2裝置來測量氧氣的體積,應將圖2裝置的c端與圖1裝置的__________(填“a”或“b”)端相連。一段時間后量筒內的凹液面如圖3所示,則集得氧氣的體積是__________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廣西南寧市2019-2020學年九年級下學期2月開學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填空題
酸、堿、鹽溶解性表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下表列出了部分酸、堿、鹽在20°C時的溶解性。
OH- | NO3- | Cl- | CO32- | |
Na+ | 溶 | 溶 | 溶 | 溶 |
Ca2+ | 微 | 溶 | 溶 | 不 |
Cu2+ | 不 | 溶 | 溶 | — |
請利用此表完成下列任務:
(1)NaNO3的溶解性_____;
(2)根據(jù)如表寫化學式:一種不溶于水的堿_____;
(3)判斷:氯化鈉溶液與硝酸鈣溶液能否發(fā)生反應及其理由是_____;
(4)寫出鋁與表中的一種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