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溧水縣一模)在去年的實驗操作及理論考試中,小林同學抽簽選中的兩道考題是:
考題Ⅰ:用給定的碳酸鈉溶液鑒別稀鹽酸、食鹽水和澄清石灰水;
小林同學按以下過程進行作答:
【進行實驗】
操作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分別用A、B、C三支試管取樣,然后各加入適量碳酸鈉溶液 A中無明顯現(xiàn)象
B中
B中產(chǎn)生大量氣泡
B中產(chǎn)生大量氣泡

C中
C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
C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
A中物質是食鹽水
B中物質是稀鹽酸
C中物質是澄清石灰水
【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處理上述廢液才能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思考與分析】應先對廢液中的溶質成分進行探究,后制定方案.
【實驗與探究】(1)小林將所有廢液倒入一潔凈燒杯中,靜置后得到上層清液.
(2)取少量清液加入適量的氯化鈣溶液(中性),再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若出現(xiàn)
溶液變紅且產(chǎn)生白色沉淀
溶液變紅且產(chǎn)生白色沉淀
的現(xiàn)象,說明上層清液中一定有碳酸鈉和氫氧化鈉,一定沒有
H+、Ca2+
H+、Ca2+
.(填離子符號)
【方法與應用】通過以上探究,處理上述廢液的正確方法是
加入適量的酸至中性排放
加入適量的酸至中性排放

考題Ⅱ:自選一種試劑鑒別氫氧化鈉、氯化鈉和硝酸銨三種白色固體.
小林選擇出了一種試劑,通過實驗并觀察現(xiàn)象,很快鑒別出了上述三種物質,該試劑是
,小林應觀測的現(xiàn)象是
三種物質溶于水引起溫度的變化
三種物質溶于水引起溫度的變化
.實驗驗完成后,小林將上述物質倒入實驗室廢液缸中,立刻聞到一股強烈的氨味,其原因是
氫氧化鈉與硝酸銨反應產(chǎn)生氨氣
氫氧化鈉與硝酸銨反應產(chǎn)生氨氣
分析:考題Ⅰ【進行實驗】根據(jù)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二氧化碳,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產(chǎn)生白色沉淀,碳酸鈉與氯化鈉不反應考慮;【實驗與探究】(2)根據(jù)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溶液為中性,滴加酚酞如果變紅,說明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再根據(jù)離子不能共存考慮不存在的離子;【方法與應用】根據(jù)酸堿中和原理考慮;考題Ⅱ:根據(jù)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熱量,硝酸銨溶于水吸收熱量,氯化鈉溶于水溫度不變考慮;根據(jù)氫氧根與銨根反應生成氨氣考慮.
解答:解: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有氣泡產(chǎn)生的是鹽酸;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碳酸鈣白色沉淀,所以有沉淀產(chǎn)生的是氫氧化鈣;碳酸鈉與氯化鈉不反應,所以無現(xiàn)象的是氯化鈉;
【實驗與探究】(2)取少量清液加入適量的氯化鈣溶液(中性),再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氯化鈣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把碳酸鈉反應掉后,酚酞試液還變紅,說明有堿性物質氫氧化鈉存在;所以溶液變紅,產(chǎn)生白色沉淀說明含有碳酸鈉和氫氧化鈉,由于有碳酸根離子,就一定不能存在氫離子和鈣離子,因為氫離子與碳酸根離子反應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鈣離子與碳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碳酸鈣沉淀;不能共存;
【方法與應用】廢液中含有碳酸鈉和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應該加入酸溶液調節(jié)至中性再排放;
考題Ⅱ:氫氧化鈉溶于水放出熱量,硝酸銨溶于水吸收熱量,氯化鈉溶于水溫度不變,所以使用水就能鑒別開,溶于水后溫度升高的是氫氧化鈉,溫度降低的是硝酸銨,溫度不變的是氯化鈉;氫氧根與銨根反應生成氨氣,所以氫氧化鈉與硝酸銨反應生成硝酸鈉、氨氣、水.
故答案為:考題Ⅰ【進行實驗】B中產(chǎn)生大量氣泡;C中產(chǎn)生白色沉淀;【實驗與探究】(2)溶液變紅且產(chǎn)生白色沉淀,H+、Ca2+;【方法與應用】加入適量的酸至中性排放
考題Ⅱ:水;三種物質溶于水引起溫度的變化;氫氧化鈉與硝酸銨反應產(chǎn)生氨氣.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知道碳酸根離子與氫離子結合產(chǎn)生二氧化碳,與鈣離子結合產(chǎn)生白色沉淀,知道常見物質溶于水是吸熱還是放熱,還是溫度不變.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溧水縣一模)如圖為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的一部分.據(jù)此判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溧水縣一模)以下是研究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圖,請按要求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
酒精燈
酒精燈
;②
錐形瓶
錐形瓶

(2)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應選用的發(fā)生裝置是
A
A
,(填字母序號,下同),若要收集一瓶干燥的A氧氣,應選擇的收集裝置是
E
E

(3)實驗室用H2O2溶液和MnO2混合制氧氣,其中MnO2
催化
催化
作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同學們利用B和F裝置,通過排水量來測定生成氧氣的體積,反應結束后,發(fā)現(xiàn)量筒內收集到的水的體積總是比理論值偏大(水的體積測量準確),其主要原因是
從分液漏斗流入的雙氧水占有一定的體積
從分液漏斗流入的雙氧水占有一定的體積

(4)若用圖H所示醫(yī)用塑料袋排空氣法收集H2,則H2導入端為
b
b
(填“a”或“b”)
(5)用圖I所示的礦泉水瓶實行對比實驗,可以證明CO2與NaOH溶液確實發(fā)生了反應,應作的對比試驗是
將氫氧化鈉溶液溶液換成等體積的蒸餾水作對比試驗
將氫氧化鈉溶液溶液換成等體積的蒸餾水作對比試驗
.CO2與NaOH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O2+2NaOH=Na2CO3+H2O
CO2+2NaOH=Na2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溧水縣一模)電鍍是金屬防銹的方法之一.某興趣小組同學用標為A、B、C的三只試劑瓶,從電鍍廠取來ZnSO4、CuCl2和AgNO3三種電鍍液.由于忘記每瓶中裝的是何種溶液,所以分別取出三種電鍍液進行了探究.

根據(jù)以上實驗回答:
(1)寫出電鍍液的名稱:A瓶中
氯化銅溶液
氯化銅溶液
 B瓶中
硫酸鋅溶液
硫酸鋅溶液

(2)如果實驗Ⅱ中將硝酸鋇溶液替換為氯化鋇溶液,對實驗結果
(填“有”或“無”)影響.
(3)小敏同學提出只需選擇一種金屬單質放入上述三種電鍍液中的兩種,就可探究出三種電鍍液中所含金屬的活動性,得到大家一致認可.該金屬是
銅絲
銅絲

(4)小冬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可知,AgNO3需避光保存,否則會分解生成單質銀、NO2和一種助燃的氣體.該物質見光發(fā)生分解反應的方程式為
2AgNO3
 見光 
.
 
2Ag+2NO2+O2
2AgNO3
 見光 
.
 
2Ag+2NO2+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2013?溧水縣一模)2013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一屆“世界水日”. 今年的主題是“水合作”.水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chǎn)密切相關,國家新版《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從今年7月1日起強制實施,下表是我國頒布的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的部分內容.
項目 標準
感官指標 無異味、異臭等
化學指標 pH 6.5~8.5,銅<1.0mg?L-1,氟化物<1.0mg?L-1,游離氯≥0.3mg?L-1
(1)感官指標表現(xiàn)的是自來水的
物理
物理
性質(填“物理”或“化學”);若化學指標中的 pH=8時,表明自來水呈
堿性
堿性
(填“酸性”、“堿性”或“中性”).
如圖表示某市飲用水的凈化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
(2)天然水中含有許多雜質,可利用吸附、沉淀、過濾和蒸餾等方法凈化,其中凈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蒸餾
蒸餾

(3)硬水給生活和生產(chǎn)帶來很多麻煩,生活中可用
肥皂水
肥皂水
來區(qū)分硬水和軟水,常用
煮沸
煮沸
的方法來降低水的硬度.
(4)用液氯消毒殺菌的過程中,水中殘留的游離氯有少量可轉變成氯離子,氯離子的符號是
Cl-
Cl-

(5)飲用水消毒劑除了目前采用的液氯以外,補充了氯胺(NH2Cl)、臭氧(O3)等.O3中氧元素的化合價是
0
0
.NH2Cl中氯元素與氫元素的質量比是
71:4
71:4


(6)ClO2是新一代飲用水的消毒劑,可以用來代替Cl2進行自來水的消毒.制取ClO2的反應過程示意圖如下:

(其中,   表示鈉原子,  表示氯原子,表示氧原子)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2NaClO2+Cl2=2ClO2+2NaCl
2NaClO2+Cl2=2ClO2+2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3?溧水縣一模)下面是工廠苛化法生產(chǎn)燒堿的示意圖.

請回答下列問題:
(1)X的化學式為
H2O
H2O

(2)工業(yè)上煅燒石灰石制取生石灰的化學方程式為
CaCO3
 高溫 
.
 
CaO+CO2
CaCO3
 高溫 
.
 
CaO+CO2

(3)廢泥的主要成份是
CaCO3
CaCO3
,結晶得到的固體燒堿中可能含有少量的
Ca(OH)2
Ca(OH)2
(寫化學式).
(4)燒堿有強烈的腐蝕性,如果不慎將堿液沾到皮膚上,可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稀
硼酸或醋酸
硼酸或醋酸
溶液
(5)某工廠化驗室用10.0%的氫氧化鈉溶液16.0g滴加到20.0g鹽酸中(含幾滴酚酞試液,質量忽略不計),混合液剛好由無色變成粉紅色時,可認為恰好反應.原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