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某同學量取10毫升液體時,采用仰視的方法,則實際所取液體( 。
A.大于10毫升B.小于10毫升C.等于10毫升D.無法估計

分析 根據(jù)使用量筒量取液體時,仰視讀數(shù),視線低于凹液面的最低點,讀數(shù)小于液體的實際體積進行分析.

解答 解:用量筒量取10mL水,仰視讀數(shù),由于此時視線低于凹液面的最低點,因此讀數(shù)為10mL時,液體的體積已超過10mL,即則所量取水的實際體積大于10mL.
故選:A.

點評 使用量筒量取液體體積時,仰視,讀數(shù)小于液體的實際體積;俯視,讀數(shù)大于液體的實際體積.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請用化學知識解釋下列現(xiàn)象
化學與生活、生產息息相關,請運用化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濕衣服在陽光下比在陰涼處干得快,這是因為陽光下溫度高,溫度升高,分子運動的速率加快.
(2)車用乙醇汽油,乙醇的作用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C2H5OH+3O2$\frac{\underline{\;點燃\;}}{\;}$2CO2+3H2O.
(3)濕法煉銅Fe+CuSO4=Cu+FeSO4.(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4)可溶性鋇鹽對人體有害,醫(yī)療上“鋇餐”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鋇,不能用碳酸鋇替代硫酸鋇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BaCO3+2HCl=BaCl2+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根據(jù)下表數(shù)據(jù),回答問題.
溫度/℃020406080100
溶解度
(g/100g水)
KNO313.331.663.9110169246
NaCl35.736.036.637.338.439.8
(1)20℃時,50g水中最多可溶解NaCl18g.
(2)60℃時,210g飽和KNO3溶液冷卻到20℃時,溶液的質量變?yōu)?31.6g;
(3)NaCl溶液中提純晶體,采用的方法是蒸發(fā)結晶(選填“蒸發(fā)結晶”或“降溫結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
A.鹽酸B.冰水混合物C.鋁合金D.石灰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下列化學方程式中,書寫正確的是( 。
A.4Fe+3O2$\frac{\underline{\;點燃\;}}{\;}$2Fe2O3B.Mg+HCl═MgCl+H2
C.H2+Cl2$\frac{\underline{\;點燃\;}}{\;}$2HClD.KClO3$\frac{\underline{MnO_2}}{△}$KCl+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2.用文字表達式表示下面的反應.
(1)磷在氧氣中燃燒:磷+氧氣$\stackrel{點燃}{→}$五氧化二磷;
(2)硫在氧氣中燃燒:硫+氧氣$\stackrel{點燃}{→}$二氧化硫;
(3)鐵絲在氧氣中燃燒:鐵+氧氣$\stackrel{點燃}{→}$四氧化三鐵;
(4)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混合:過氧化氫$\stackrel{二氧化錳}{→}$水+氧氣;
(5)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碳+氧氣$\stackrel{點燃}{→}$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有氯化鈉、硫酸銅、氫氧化鈉三種白色物質,只須用水就能將它們鑒別出來,溶液變藍的是硫酸銅,溶液溫度升高的是氫氧化鈉,溶液溫度無明顯變化的是氯化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實驗探究題

6.根據(jù)如圖所示裝置圖,回答有關問題:

(1)寫出裝置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①試管;②集氣瓶.
(2)寫出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并據(jù)此選擇上圖中BFC(填字母)組裝一套制取干燥二氧化碳的裝置.
(3)如選用裝置A作為制取氧氣的發(fā)生裝置,其化學方程式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
(4)如用C裝置收集O2,檢驗O2是否收集滿的方法把帶火星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木條復燃,證明集滿
(5)若要制取氧氣,選取的發(fā)生裝置是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飽和溶液升溫后一定是不飽和溶液
B.氫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C.同一物質中同種元素可能顯不同的化合價
D.保持水的化學性質的微粒是氫原子和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